【知识点详解】
1. **比例尺**:在地图学中,比例尺是衡量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关系的工具。比例尺越大,地图上的单位距离代表的实际距离就越小,地图上的细节展示就越清晰。例如,题目中提到的四种比例尺,1厘米代表50千米、1/250000、1:50000和二百万分之一,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20厘米=50千米 > 1/250000 > 1:50000 > 1:2000000。在绘制地图时,为了显示更多的详细信息,通常会选择较大的比例尺。
2. **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是用来描绘地形起伏的图形,同一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高度相同。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地形的陡峭程度,等高线越密,地形越陡峭;反之,等高线越稀疏,地形越平缓。在判断地形特征时,如洼地、山丘等,需要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3. **经纬网的应用**:经纬网是地球上定位的重要工具,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精确位置。在解题中,如图中C点和D点的相对位置判断,需要结合经纬度来确定方向。例如,C点在D点的东方且跨经度超过180度,所以C点位于D点的西方。
4. **最短航线的计算**: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通常不是直线,而是经过地球表面的大圆弧。在解题中,从A点飞往B点,如果跨越了180度经度,最短路径会经过极点,因此飞行方向是先向北再向南。
5. **等高线地形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高于高值的区域表示高地(如山丘),低于低值的区域表示低地(如洼地)。例如,M处因为等高线数值较高,所以是山坡上的小丘,而N处等高线数值较低,表示山坡上的洼地。
6. **海拔高度计算**:通过等高线图可以估算某点的海拔高度范围。例如,如果b海拔为200m,a海拔为300m,那么M、N处的海拔高度应介于两者之间,但不能等于a或b的海拔值。
7. **坡度与等高距的关系**: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水平比例尺相同,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在给定的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越大,表示的坡度变化越剧烈,因此坡度最陡的地图是等高距最大的那张。
8. **山脉走向判断**: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推断山脉的走向。河流通常从高处流向低处,如果河流呈放射状从山脉中心流向两边,那么山脉的走向就是河流汇集的反方向。在题目中,河流呈东南和西北方向流动,说明中间的山脉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
9. **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用于展示地表起伏的三维效果。通过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地势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以及山谷、山脊等地形特征。
10. **海拔和温度范围的估算**:在等值线图中,根据等值线的分布可以估算出某个点的海拔或温度范围。例如,A点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其海拔应在这两条等高线所代表的高度范围内。
11. **比例尺的换算**: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比例尺将图上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比如,大坝的图上距离为0.5厘米,如果比例尺为1:50000,那么实际距离就是250米。大坝的最大坝高是从坝顶到坝底的垂直距离,需要根据等高线的差异来估算。
12. **地形安全评估**:铁路线路的规划应考虑地质稳定性,如E点是否能看到车站取决于地形阻挡,而铁路沿线经过山区时,需要注意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地理学习中的基本概念,如比例尺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解读、经纬网定位、最短航线计算、地形特征分析和地质灾害评估等,都是高考地理复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密训卷,学生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