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技术是微软在90年代中期推出的一种组件编程模型,它为创建可重用的软件组件提供了一种跨语言、跨平台的交互机制。这本书《COM技术内幕》是深入理解COM概念和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尤其适合对COM感兴趣的开发者阅读。
COM的核心理念是封装、接口和组件。它允许不同语言编写的不同组件之间进行无缝通信,通过定义接口来规范组件的行为,实现了二进制级别的互操作性。COM组件可以是DLL或EXE文件,它们在运行时被动态加载,减少了应用程序的启动时间和内存占用。
1. **COM基本概念**:COM定义了组件的生命周期管理、引用计数、组件注册和查找机制。其中,接口是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集合,每个接口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IID)。接口定义了组件的调用约定,确保调用者和被调用者之间的兼容性。
2. **IUnknown接口**:这是所有COM接口的基接口,包含了三个关键方法——`QueryInterface`、`AddRef`和`Release`。`QueryInterface`用于获取组件支持的其他接口,`AddRef`和`Release`则用于实现引用计数,确保组件的正确释放。
3. **COM对象的创建**:通过`CoCreateInstance`函数,我们可以根据组件的类ID(CLSID)实例化一个COM对象。这个过程涉及到COM服务器的定位、加载和初始化。
4. **接口继承与多态性**:COM支持接口继承,允许接口扩展和覆盖功能。通过接口指针的动态类型转换,可以实现多态性,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5. **线程模型和安全性**:COM支持不同的线程模型,如Apartment(线程公寓)、Free(自由线程)和Neutral(中立)。线程安全性和同步机制对于多线程应用至关重要。
6. **分布式COM (DCOM)**:当需要跨越网络进行组件通信时,DCOM提供了基础设施。DCOM扩展了COM的概念,使组件能够在不同计算机上运行,如同在一个进程中一样。
7. **ATL(Active Template Library)与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这两个库是微软为简化COM组件开发而设计的。ATL是一套模板类,特别适合创建轻量级的COM组件;MFC则是基于C++的类库,提供了面向对象的COM编程接口。
8. **COM+服务**:在COM的基础上,微软推出了COM+,它提供了诸如事务管理、安全性、事件、队列等服务,使得组件能够更好地集成到企业级应用中。
9. **.NET中的COM互操作性**:随着.NET框架的出现,微软提供了.NET Interop服务,使得.NET代码可以无缝地与COM组件交互。这包括了P/Invoke和COM Interop特性。
10. **现代COM应用**:虽然现在有许多新技术如WCF、UWP、.NET Core等,但COM仍然是许多Windows系统和遗留应用的基础。了解COM对于理解和维护这些系统至关重要。
《COM技术内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上述知识点,并通过实例解析了COM的使用和开发,对于希望深入理解COM的开发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