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钟信号选用32.768KHz的晶振
32.768KHz晶振在实时时钟RTC(Real Time Clock)的应用中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能够产生一个精确的1Hz信号。这是通过将32.768KHz的振荡信号通过内部分频器进行15次分频得到的。在振荡电路中,32.768kHz的频率非常关键,因为它是一个二的幂次方频率(2^15),这使得数据转换更为方便和精确。 实时时钟 RTC 的关键在于它的时钟信号精度,32.768kHz晶振的使用保证了在分频后能够得到标准的1Hz信号,即每秒脉冲一次。这个频率标准成为了业界的共识,而如果使用其他频率的晶振,分频后的结果很难达到1Hz的精确度,从而影响时钟的准确度。 晶振需要连接在振荡电路的OSC3与OSC4引脚之间,并且必须外加两个带有外部电阻的电容来构成完整的振荡电路。电容在电路中起到了负载的作用,确保振荡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虽然有些设计中可能不显式地展示这些电容,但在一些高密度多层板中,考虑分布电容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VCO(压控振荡器)等振荡电路中。 对于微控制器(MCU)电路来说,晶体的负载电容需要精确计算,并且在实际使用中,两个接在晶体旁边的电容通常是必要的。在一些情况下,如果芯片引脚的分布电容足够大,可以不需要外接电容也能启动振荡,但这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实践。电容C1和C2的作用对振荡电路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电路的性能。C1和C2的值需要精确匹配,才能确保电路在放大区域正常工作。 振荡电路的设计通常采用的是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这种电路利用NPN型晶体管和相应的电阻电容组件构建,其核心在于满足振荡条件:系统放大倍数大于1,以及相位移满足360度。在三点式振荡电路中,晶体相当于电感,电容C1和C2用于实现所需的移相,并且在谐振条件下可以达到180度的相移。 此外,32.768kHz晶振的稳定度相对较高,具有较好的工业标准,是理想的工业频率。与高频晶振相比,虽然频率高可以减少分频次数,但高频晶振的Q值往往较低,频率稳定度不理想。因此,在需要高精度和稳定性时,32.768kHz晶振成为首选。 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在设计带有振荡电路的电子设备时,理解并正确应用晶振和负载电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生产实际的产品时尤其显著,例如手机等小型电子设备,错误的设计或使用不当的电容可能会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工程师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并深入理解电路的运作原理。
- 粉丝: 0
- 资源: 9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