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2,全称为“Second Extended File System”,是Linux操作系统中早期广泛使用的日志文件系统。它由法国程序员Rene Rebeau开发,并于1992年首次引入Linux内核。EXT2的主要特点是简单、高效,但缺乏日志功能,这在后来的EXT3和EXT4中得到了改进。EXT2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开发者与文件系统交互的桥梁,允许程序创建、删除、读取和写入文件,以及进行其他文件系统操作。
EXT2的API包含了一系列的系统调用,这些调用对应于C语言中的函数,用于执行特定的文件系统任务。以下是一些重要的EXT2 API知识点:
1. **open()**:这个系统调用用于打开一个已存在的文件或创建一个新文件。它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后续的读写操作都将通过这个描述符进行。
2. **close()**:与open()对应,close()用于关闭一个已经打开的文件,释放系统资源。
3. **read()** 和 **write()**:这两个函数分别用于从文件读取数据和向文件写入数据。它们需要文件描述符、缓冲区地址和要读写的数据量作为参数。
4. **mkdir()** 和 **rmdir()**:创建和删除目录的函数,用于管理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
5. **rename()**:重命名文件或目录,改变文件在文件系统中的名称。
6. **stat()** 和 **fstat()**:获取文件或已打开文件的状态信息,如权限、大小、修改时间等。
7. **chmod()** 和 **chown()**:改变文件或目录的权限和所有者,对访问控制进行调整。
8. **link()** 和 **unlink()**:创建硬链接和删除文件。硬链接使得文件可以有多个名字,但它们共享相同的inode(文件系统中的数据结构,存储文件元数据)。
9. **symlink()** 和 **readlink()**:创建和读取符号链接,符号链接是一种软连接,指向另一个文件或目录的路径。
10. **fsync()**:确保文件系统的缓冲区内容被写入到磁盘上,确保数据一致性。
EXT2的API不仅限于上述功能,还有许多其他系统调用,如创建套接字、管理进程、设置文件权限等。在使用EXT2的API时,开发者需要注意同步问题,因为EXT2是无日志文件系统,如果系统崩溃,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EXT3和EXT4引入了日志记录,以提高文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
《Ext 中文文档-API.chm》和《Ext2[1].0.chm》可能包含了EXT2的详细API文档,包括每个函数的参数、返回值、使用示例和注意事项,对于理解和使用EXT2的API非常有帮助。开发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档来深入了解EXT2文件系统的操作细节。在实际编程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API是构建高效、可靠的Linux应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