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管理】是软件测试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关注软件在高负载和大量并发用户下的性能表现。本文将详细阐述项目级性能测试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启动、建模、计划、准备、执行和分析等步骤。
**第一章:性能测试启动**
在性能测试启动阶段,首先要进行**技术调研**。这涉及对系统的技术架构、接口关系、测试数据需求等的深入了解,目的是制定合适的测试技术方案和数据准备策略。例如,对于一个基于WebSphere和DB2的系统,可能需要使用LoadRunner进行压力测试,通过Web/HTTP协议开发测试脚本,并利用Spotlight for DB2监控数据库性能。
接着是**准入评审**,确保被测系统满足性能测试的基本条件,评估实施性能测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避免因系统条件不成熟导致的无效测试和资源浪费。
**测试启动**阶段需要确定测试负责人和组织结构,明确测试目标、范围以及资源状况,同时收集性能测试的相关需求,如典型交易列表、性能指标、测试环境和数据量等,为后续的策划规划提供基础。
**第二章:性能测试建模**
性能测试建模是模拟真实系统运行状况的关键,所有测试工作都基于此模型进行。模型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1. **用户行为模型**,描述高峰时期的用户行为特点,如用户登录、浏览、交易等活动。虽然简单易实现,但用户行为的统计分析较为困难。
2. **系统业务模型**,侧重于系统在高峰时段的业务特征,如业务量的变化。这种模型设置复杂,但更贴近实际业务流程,需要更高水平的工具操作技能。
**并发量与每秒交易量(TPS)**是性能测试中的重要概念。并发量考察的是系统支持的用户数量,而TPS则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关键指标,两者并非线性关系。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涉及性能测试的计划、准备、执行和分析,这部分内容涵盖了测试目标设定、测试脚本编写、测试环境搭建、测试执行监控、结果分析和问题定位等步骤,确保测试能够准确反映系统性能瓶颈,并提出优化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性能测试建模会根据系统业务模型进行调整,例如,通过统计高峰月份、日期和时段的业务量,来创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试模型,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项目级性能测试管理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涵盖了从技术调研到模型建立,再到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的全过程。有效的性能测试管理不仅能评估系统的性能极限,还能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为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