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时,声带振动;小溪流水声音是水振动的结果;拉胡琴时,琴弦振动。这些例子表明,任何物体的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
2. 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当锣被敲响时,振动产生声音,若用手按住锣面,锣面停止振动,声音随即消失。这证明了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会停止。
3.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将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气,声音减弱直至消失,再注入空气声音恢复,说明声音需要空气、固体(如玻璃罩)、液体(如水)等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 声速与介质的关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40 m/s。
5. 声速比较: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
6. 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间隔至少0.1秒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障碍物与声源的距离至少应为声音在0.1秒内传播的距离,即17米。
7. 骨传导:耳朵被堵住,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额骨等固体传至听觉器官,形成骨传导。
8. 时间差与速度关系:甲乙两位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到达终点,但乙的裁判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乙实际跑得更快,因为声音传播需要时间。
9. 频率与音调: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0. 音色与材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产生不同的音色,使得我们能分辨不同的乐器声音。
11. 响度定义与影响因素:响度是人感知声音强弱的程度,取决于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
12. 管乐器的音调控制:管乐器的音调变化主要由空气柱的长度决定,长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空气柱产生高音。
13. 音色差异:音乐会上,我们可以根据音色区分唢呐和笙,因为它们的振动模式和材料不同。
14. 频率计算:C调do的频率为261.6 Hz,5秒内振动次数为261.6 * 5 = 1308次。
15. 噪声定义与分类: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可能干扰休息、学习和工作,被定义为有害的声音。
16. 人耳可感知声音的频率范围:通常,人耳能感知20 Hz到20,000 Hz的声音。
17. 声波的波动性质与能量传递:声音振动可以引起肥皂膜振动,显示其波动性,并传递能量。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人耳能感知的范围,具有更强的能量。
18. 噪声限制:为了保障工作和学习,环境噪音不宜超过40 dB。
19. 助听器的作用:助听器帮助听力受损者通过电声转换技术感知声音。
20. 声纳应用:超声波探伤利用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来定位工件的损伤。
21. 次声波与地震监测:地震时产生次声波,地震观测站通过检测次声波来确定地震信息。
22. 正确答案是B。所有的振动物体都能发出声音,但并非所有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3. 正确答案是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24. 正确答案是D。月球上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
25. 甲同学在铁管一端能听到多次敲击声,因为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快于空气,形成了多次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