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的发展历程可以从19世纪末开始追溯,其初期阶段主要由英国商人通过私人交易进行股票转让。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标志着股票市场的初步规范化。1914年,该协会更名为香港交易所,股票交易逐渐在雪厂街街边进行,经纪人间传递信息,买卖活动相对缓慢,主要涉及的公司包括英资巨头如汇丰、置地、九仓、港灯等。
1949年后,随着中国解放,部分上海的经纪和资金转移至香港,带来了新的活力。上市公司如会德丰等也在香港上市,香港股市开始活跃。然而,1965年的银行挤提危机和1967年的社会动荡对市场造成了冲击,怡和控股的股价也大幅下跌。
1969年至1973年间,香港股市进入了第一个狂潮,股票市场开始大众化。远东交易所、金银交易所和九龙交易所相继成立,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投资。在这个时期,经纪数目增加,佣金降低,并且提供了孖展(保证金交易)服务,使得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地产市场的复苏和外来资金的流入,以及1971年美国财团购买尖沙嘴地皮的事件,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1973年,香港股市泡沫破裂,发生了第一次股灾,这是由于六十年代香港经济增长快速,但股市并未同步发展,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
进入七十年代,英国经纪行开始关注香港股市,维高达和嘉惠等先驱者引入了外国基金。随着1986年英国金融业的大改革(Big Bang),允许外国银行收购英国金融机构,八十年代后期,香港市场逐渐被欧美大银行和投资银行主导,本地经纪行数量减少,市场份额也大幅下降。
1973年的股灾后,香港股市经历了一段调整期,但六十年代的工业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纺织制衣到钟表、玩具、假发和塑料花等制造业,香港成为全球出口大国,同时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和高储蓄率使得市场在股灾后仍有恢复能力。
总结来说,香港股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自发交易到规范化市场,再到全球化资本的介入。期间,社会事件、经济波动和政策变革都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1960年代的稳定发展到1970年代的繁荣与泡沫,再到股灾后的调整,香港股市的发展历程展示了金融市场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