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推动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其中,三维目标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而,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目标虚化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存在问题。在追求创新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导致学生应有的认知成果不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石。因此,每堂课都应确保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收获。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往往游离于实际教学之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能过于强调过程和方法的运用,而忽略了它们与知识、技能目标的联系,以及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过度探究汉字的记忆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混乱。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导致过程和方法失去实质意义。
再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常表现为“贴标签”。教师有时会孤立地、人为地插入情感教育,而非将其自然融入教学内容和情境之中,使得这些教育显得空洞,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内心,从而影响其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资源的开发虽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但在实践中,教学内容有时过于泛化。教师在寻找和利用资源时,可能会偏离核心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失去焦点,学生难以把握关键知识点。
为改善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深化对三维目标的理解,确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同时,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其服务于教学目标,而不是分散学生注意力。此外,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也是对教育者专业素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