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指导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消毒和灭菌的重要标准,旨在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规范涵盖了术语定义、物品分类、管理要求、消毒灭菌基本原则、清洗与清洁方法、不同危险等级物品的处理方式以及特殊部位的消毒等多个方面。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关键概念。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而灭菌则是彻底消除所有微生物的处理。在医疗机构中,物品按照风险程度被分为高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低度危险性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如手术器械,一旦被污染,感染风险极高,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如胃镜,需进行消毒处理,而低度危险性物品则主要通过清洁和低级别的消毒来保持卫生。
管理要求中强调了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并执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使用中的诊疗器械符合相应消毒或灭菌标准,同时审核消毒产品的合规性,维持诊疗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定期进行消毒,提供防护用品以保护医务人员。此外,定期的监督、检查和监测也是必要的,以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包括重复使用的器械先清洗后消毒或灭菌,耐热耐湿器械不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环境和物体表面先清洁再消毒。在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物品污染后的感染风险,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遵循使用规定。
清洗与清洁是消毒前的重要步骤,包括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针对不同类型的物品采用不同的清洁方法。对于有管腔和复杂结构的器械,需要特别注意清洁,确保所有部位都能接触到清洁剂。物品在消毒灭菌前需充分清洗,以提高消毒效果。
对于不同危险等级的物品,灭菌和消毒方法各异。高度危险性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若不耐热则采用低温灭菌法。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耐湿者使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者采用高水平或中水平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通常保持清洁,污染时采用中、低效消毒剂。
此外,皮肤和粘膜的消毒也至关重要,例如在穿刺或注射前对皮肤进行适当范围的消毒,以及床单元、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这些措施对于防止交叉感染同样重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日常运作的核心指南,确保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通过对各项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可以有效控制医疗环境中的微生物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