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后答案解析】
国际贸易是国家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它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满足自身需求后还有多余的产品可以用于交易;二是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间的交换行为,即不同国家或经济体愿意并能够进行合作交流。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各地的国家逐渐被联系起来,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隔阂,贸易开始跨越各大洲,因此,我们才能说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特征: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差异显著,反映了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制成品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表明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再次,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服务经济的重要性;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角,它们之间的贸易流量最大;同时,区域贸易联盟的兴起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都在增强,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对外贸易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它是指以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排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仅反映贸易规模的变化。对外贸易额则包含了价格因素,可能高估或低估实际的贸易规模。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关系的确认,前者涉及第三方中介,后者仅是货物通过一国领土运往其他国家,而不涉及该国与货物的买卖关系。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用一国的对外贸易额与该国的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的,它揭示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该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越强。
国际分工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影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和资本输出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使得各国经济结构趋向单一化,同时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态和深度,还影响着分工产品的具体内容和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比较成本论和绝对成本论的关系体现在,前者继承了后者的劳动价值论,但将成本差异由绝对值转变为相对值,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俄林为代表,与古典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引入了多要素分析,强调了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古典理论则关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或相对差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随着产品从技术密集到资本密集再到劳动密集的转变,产业优势在不同国家间转移的现象。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则阐述了即使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由于需求结构的相似性,也能产生贸易行为。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类产品的异质性、规模收益递增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关键因素。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例,主要形式包括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因素贸易条件和双因素贸易条件。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则指出,两国间的交换比价由双方对彼此产品的需求决定,形成互惠贸易的均衡区间。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以及衡量贸易状况的各种指标,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运作机制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