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的物质,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形态、状态的改变而不产生新物质。例如,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是化学变化,因为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 溶液: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均匀混合而成的液体,其中一种物质称为溶剂,其他物质称为溶质。例如,蔗糖、醋酸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而植物油不溶于水,会形成乳状液。
3. 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是氧化物,而O2是单质,KClO3和Ca(HCO3)2是含氧酸盐,不属于氧化物。
4. 酸雨:酸雨主要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后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导致雨水pH值降低。
5. 物质的用途:氧气用于切割金属利用其助燃性;稀有气体可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用作有色光源;碳酸氢钠可以中和胃酸,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钠常用于制玻璃,但具有强腐蚀性,不能随意使用。
6. pH值: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肥皂水是碱性的,pH值可能在10左右;橘子汁是酸性的,pH值可能在4左右;食盐水是中性的,pH值为7;汽水是酸性的,pH值不太可能是11,这个记录可能是错误的。
7. 实验装置和操作: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是化学实验的基础。题中未具体描述图示内容,无法分析。
8. 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有限且使用后不可再生;氢气虽然无污染,但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无污染生产;太阳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9. 水污染: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非常重要。A、B、C选项都是正确的环保行为,D选项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确实会导致水体污染。
10. 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根据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来确定的。在KIO3中,钾离子(K+)的化合价为+1,氧离子(O2-)的化合价为-2,因此碘(I)的化合价为+5。
11. 化学方程式书写:Fe2O3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而不是FeCl2;甲烷燃烧的方程式需要条件;KNO3与NaCl不发生反应;4P + 5O2生成P2O5是正确的方程式。
12.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熟石灰(氢氧化钙)可中和酸性土壤;洗洁精利用乳化作用去除油污;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甲醛对人体有害,不应用来浸泡食品。
13. 宏观与微观联系:水通电分解是分子层面的变化;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差异源于分子结构;混合液体体积减小是分子间间距影响;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碳原子排列变化,是化学变化。
14. 实验操作规范:多余药品不应放回原瓶以防污染;蒸发时待大部分水分蒸发后停火;测定pH时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是正确的;高锰酸钾制氧不宜一有气泡就收集,需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15. 实验方案设计:氢氧化钠不能用于除CO2中的CO;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无法通过滴加酚酞判断;稀H2SO4可区分NaCl(无明显现象)、NaOH(放热)、K2CO3(冒气泡)、BaCl2(沉淀);灼烧炭粉会使其氧化,无法除CuO。
16. 元素分布与健康:地壳中元素含量较高的是硅、铝等,人体中含量较高的有钙、磷等,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海水中含有较多的钠离子、氯离子以及水分子。
17. 化学用语与电子结构:数字“2”在化学用语中表示数量,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2NH3表示两个氨分子;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CuO中的“2”表示铜离子带两个正电荷;2OH-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以上就是基于化学试卷部分内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化学变化、溶液、氧化物、酸雨、物质用途、pH值、可再生能源、水污染、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化学应用、宏观微观联系、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方案设计、元素分布以及化学用语等多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