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先秦时期的教育**
- 成均和虞庠是中国传说中的早期教育机构。
- 我国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非专门的社会活动,无阶级性,内容简单,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2.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 西周教育行政体制特点是“学在官府”,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兼顾道德与知识才能的培养。
- 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两级。
- “六艺”教育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成为人才培养标准,为学校课程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并成为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表现为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 儒、墨、道、法四家私学对战国教育有重大影响。
- 孔子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以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
- 孟子的教学原则包括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
- 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并提出兼陈中衡的教学原则。
-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教育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为学分为八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论著,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明确了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教育目的。
4. **教育论著**
- “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包括《诗》《书》《礼》《易》《春秋》,是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教材。
- 启发诱导是教学原则,强调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 盈科而进强调教学应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逐步深入。
- 兼陈中衡主张全面考虑事物,做出中正的结论。
- 《学记》是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论著,对教育各方面做了详尽阐述,是中国“教育学雏形”。
5. **私学的兴起**
- 私学兴起于春秋中后期,原因在于“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 私学的意义在于扩大了教育对象和人才培养,推动社会教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教育理论的探索。
总结:这篇复习资料涵盖了中国教育史的早期阶段,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发展,强调了教育机构的演变、教育内容的变化、重要教育家的贡献以及私学兴起的影响。这些知识点揭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