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是地球观测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收集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来分析和理解地表特性。这份“遥感考试样卷与答案解析”详细整理版涵盖了多个遥感核心概念,包括微波、散射现象、遥感类型、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遥感发展趋势。
1. 微波是电磁波谱中的一段,波长在1毫米到1米之间,具有穿透云雾和大气的能力,常用于雷达和遥感。
2. 散射分为三种类型: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和后向散射,这取决于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散射现象在大气遥感中扮演关键角色,影响遥感图像的质量。
3. 被动遥感依赖于太阳辐射,利用太阳的直接或间接辐射,如反射光和热辐射,例如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以减少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
4. 中国与巴西合作的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1980年代后期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具体发射年份未在材料中给出。
5. Landsat和SPOT卫星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包括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制图仪(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以及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HRV),这些传感器可提供不同波段的图像,用于土地覆盖、资源调查等。
6. SPOT卫星的HRV仪器能进行宽视场和窄视场观测,提供多样化的观测角度和空间分辨率。
7. 高分辨率民用卫星如IKONOS、QuickBird等代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提供更高清晰度的地面图像。
8. SAR(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通过发射并接收雷达波来获取地表信息,不受光照条件限制。
9. 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包括方位分辨率和范围分辨率,分别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区分两个相邻目标的能力。
10. 灰度重采样方法包括最近邻插值、双线性内插和三次卷积,用于调整图像的像素大小,保持图像质量。
遥感技术涉及的概念还包括:
1. 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物体,能完全吸收所有入射辐射且无任何反射和透射。
2. 邻域增强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种技术,通过改变像素的邻域值来提高图像的局部对比度。
3. 空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是衡量遥感图像质量和信息丰富程度的关键指标,前者关乎地物在图像上的精细程度,后者关乎能识别的地物种类。
问答题部分涵盖了遥感识别地物的原理、影像变形原因、微波遥感特性、非监督分类流程、侧视雷达工作原理、陆地卫星特点、遥感发展趋势等重要知识点。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宽的波谱范围、更快的数据获取速度和更强的自动化处理能力。
遥感技术的应用广泛,包括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规划、农业调查等,而高光谱遥感则提供了更精细的光谱信息,有助于识别复杂地物,例如植被健康状况、环境污染和地质结构分析。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深入理解遥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