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之降雨区划技术细则》是一份重要的文档,主要针对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山洪灾害是由不均匀的降雨导致的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这份技术细则旨在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分区依据,尤其是从降雨这一关键因素出发,进行科学的区划。
在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详实的资料。这包括规划区域内现有的气象台、雨量站和水文站的分布信息,以及绘制1:100万比例尺的水系站网分布图。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区域内的气候特征、降雨模式和洪水响应至关重要。
规划区域的分区原则和方法是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考虑。降雨作为引发山洪的主导因素,其区划主要集中在确定临界雨量的基础上。临界雨量是指引发特定地区山洪灾害的最小降雨量,它是分区的关键指标。通过将规划区域分为具有相似临界雨量的子区域,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和防范山洪灾害。
文档中详细介绍了两种单站设计暴雨的计算方法:直接频率计算法和暴雨等值线图法。直接频率计算法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统计极端事件的概率,来确定设计暴雨的大小。而暴雨等值线图法则通过绘制不同强度降雨的等值线,揭示降雨分布的地理特征。
设计暴雨等值线图的构建包括了实测暴雨极值线图和设计暴雨等值线图两部分。前者基于历史观测数据,后者则是基于设计标准和统计分析,用于模拟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降雨情况。这些图可以直观地展示降雨强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为降雨区划提供图形化支持。
降雨区划是整个规划的核心环节,它不仅为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区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提供帮助。通过对各分区的临界雨量与设计暴雨等值线的对比分析,可以明确哪些区域更容易遭受山洪灾害,从而优先进行防治措施的部署。
文档还给出了一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应用以上理论和技术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个实例进一步加深了对降雨区划技术和规划过程的理解。
总结来说,《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之降雨区划技术细则》是指导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权威文件,它涵盖了从数据收集、区域分区到暴雨计算和区划实施的全过程,对于提升山洪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