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操作系统】是由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ndrew S. Tanenbaum教授编写的一本经典教材,中文版由陈向群、马洪兵等人翻译,属于计算机科学丛书中的一员。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
1. **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核心职责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抽象的、增强的计算环境,它管理和调度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如CPU、内存、I/O设备,以确保多任务的高效执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多道程序设计**:多道程序设计是指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进程,CPU在它们之间快速切换,以提高系统的利用率。特别是在进行I/O操作时,CPU可以通过切换到其他进程来避免空闲。
3. **输入/输出(I/O)Spooling**:输入Spooling用于预先将输入数据从设备如卡片读入磁盘,而输出Spooling则先将数据复制到缓冲区,待合适时机再输出,如打印。输出Spooling在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尤其常见。
4. **多道程序设计的优势**:多道程序设计能有效利用CPU,尤其是在没有直接内存访问(DMA)的情况下,CPU能在等待I/O完成时执行其他任务,提高整体效率。
5. **第二代计算机与操作系统保护**:早期计算机缺乏硬件级别的保护机制,使得操作系统容易受到恶意程序的攻击。现代计算机通过各种机制增强了安全性。
6. **硬件兼容性**:现代计算机如Intel的Pentium系列,虽然型号不同,但保持体系结构兼容,允许软件在不同型号间无缝运行。
7. **缓冲器需求**:计算不同屏幕分辨率和颜色深度所需的缓冲器大小,展示了硬件成本随技术进步的显著下降。
8. **内核模式与用户模式**:某些关键操作如访问硬件、修改系统状态等,应仅限于内核模式,以保障系统安全。
9. **个人计算机与大型机的区别**:个人计算机侧重交互性和单用户使用,大型机更注重批处理和多用户共享,资源管理及安全性更为重要。
10. **处理器性能**:每纳秒一条指令的执行速度意味着处理器具有每秒十亿条指令的吞吐量,即使有较长的指令流水线,也能达到这样的性能。
11. **数据传输速度**:计算从磁盘和磁带读取大文件所需的时间,显示了不同存储介质的读取速度差异。
12. **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使用虚拟地址进行边界检查可以提高性能,因为地址计算与比较可以并行进行。
13. **调用者与驱动程序的交互**:驱动程序如何处理数据缓冲以防止数据错误,以及可能的同步策略。
14. **陷井与中断**:陷井是程序内的同步行为,中断则是由外部事件触发的异步行为。
15. **段基址与段限长**:正确设置段基址和段限长对于内存访问控制至关重要,过早的地址计算会降低性能。
16. **进程表**:进程表存储进程的状态信息,是多任务操作系统管理进程的关键数据结构。
17. **文件系统挂载**:挂载点的选择和管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可访问性。
18. **系统调用失败**:Fork、Exec和Unlink等系统调用的失败条件及其后果。
19. **文件操作**:描述了文件读写操作的可能结果,如错误情况、字节数不匹配等。
20. **文件偏移量**:文件读写的偏移量示例,说明了字节位置的重要性。
21. **块特殊文件**:块特殊文件存储按块编号的数据,每个块可能包含不同的信息。
以上内容涵盖了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机制,包括系统设计、资源管理、进程通信、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系统调用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操作系统的运作原理至关重要。
- 1
- 2
- 3
- 4
- 5
- 6
前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