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的重要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近代历史中两个关键的思想转变阶段: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新思想的萌发**
1. **背景**: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落后,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快速扩张。
2. **代表人物**
- **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翻译《各国律例》,推动了解西方。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御外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催生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2. **内容**:在维护中国传统体制和儒家思想的同时,学习西方科技,如教育、军事等,以求自强。
3. **影响**:洋务运动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因未触及政治制度,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这一思想也随之失去主导地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 **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试图利用儒家思想推动改革。
2.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民权,设议院,以改革挽救国家。
3. **严复**:提出国家属于人民的观念,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影响**: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尽管变法失败,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重点突破**
1.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特点**:将西方政治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依赖。
2.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异同**
- **相同点**:两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技术,发展教育。
- **不同点**:洋务派关注技术,维新派主张政治改革,包括民权和君主立宪。
- **内在联系**:洋务派的实践活动为维新派提供了基础,两者都是“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延续。
- **差异根源**:社会历史条件,如阶级矛盾、国家实力等,决定了两派的不同取向。
总结来说,这一课的内容展现了中国近代从被动学习西方到主动寻求变革的历史过程,从器物层面的“师夷长技”到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拯救国家的维新变法,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寻求出路的艰难历程。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也是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