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地震前兆识别**:地震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宏观和微观的前兆,例如地下水异常(如井水突然升、降或变色)、动物行为异常(如动物变得紧张不安)、地声(地壳振动产生的声音)、地光(地表出现异常光芒)等。微观前兆包括地形变、地应力、地磁、地电和水化学等的变化,这些通常需要专业设备来监测。
2. **防震意识和家庭准备**:强调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掌握基本救助常识的重要性。家庭应制定防震避震方案,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加固家具,合理布置室内环境,清除可能的障碍物。此外,准备防震袋,包含必需品如食品、水、急救用品等,并学习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
3. **黄金12秒预警**:地震发生时,有大约12秒的时间可以做出反应。在室内时,应立即“伏而待定”,即就地寻找遮蔽物,保护头部,利用家具形成的三角空间避险。在室外则应尽快到达开阔地带,降低身体重心,保护头部。
4. **震中避震策略**:根据不同场所采取不同的避震措施。如在学校、商场或办公室,应迅速选择最近的安全位置躲避,避免靠近玻璃窗、高大家具或悬挂物。在户外则应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向开阔地方移动。
5. **震后自救互救**:在地震后,若被埋压,首要任务是保持冷静,尽量处理外伤,如止血、包扎,保护呼吸系统,避免吸入灰尘。同时,保持低能耗,保持求生意志,等待救援。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敲击物体发出声音,以吸引救援人员注意。
6. **次生灾害应对**:地震可能导致火灾、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遇到此类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如远离火源、避开滑坡区域,尽量向高地转移。
7. **地理实践力与团队合作**:通过模拟演练和小组讨论,学生能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防灾知识,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8. **区域认知**:通过海原地震等案例,强调无论是否处于地震活跃区,都需要时刻警惕,做好防灾准备,因为地震的不可预测性使得防灾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节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地震前兆、防震准备、震中避震和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