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精讲》第一章主要涵盖了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重点讲解了护士职业防护,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带来的危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生物性因素是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危害,如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微生物可引起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和皮肤等途径传播。病毒中,艾滋病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通过呼吸道和血液传播,对护士构成较大威胁。
化学性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和化疗药物。化学消毒剂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呼吸道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损伤眼睛、呼吸道、肝脏和神经系统。而化疗药物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流产、畸形、肿瘤和脏器损伤等问题。
物理性因素中,机械性损伤如跌倒、扭伤和锐器伤(如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是最常见的,这些都可能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放射性损伤则在放射性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影响皮肤、眼睛和血液系统。
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指工作压力、人际环境和护患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工作负荷过重、频繁倒班造成的身心疲惫,以及处理病患痛苦和死亡的负性情绪。
防护措施包括常规的卫生习惯,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消毒液进行洗手。在特定情况下,如接触病人、进行无菌操作或处理污染物后,应加强洗手。使用防护用具,如口罩、防护镜、面罩、隔离衣和手套,也是必要的。此外,对于锐器伤的防护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安全设备,并在受伤后立即进行处理,包括局部处理、报告、评估和跟踪监测。对于化疗药物的防护,需在特定环境中配制药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谨慎操作,以及妥善处理药物外漏和人员暴露情况。
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和实施这些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各种职业危害的影响,确保自身和病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