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高考政治复习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法律制度等。材料中提到的“不少地方依然没有摆脱对GDP的盲目崇拜”,这反映了社会意识的落后性,即某些地方的发展观念还未跟上社会存在的实际需求。
2.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在问题5中得到了体现。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关键。此外,它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在问题5和问题6中都有所阐述。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需要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进步。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上层建筑包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它们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需要相应调整。例如,问题6中提到的资源税条例的修改,就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体现。
4. 改革的社会作用: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如问题7和问题8所述。改革旨在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5.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如问题8所述。改革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需要在不断试错和调整中逐步推进。
6. 发展方式的转变:
- "十二五"规划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表明国家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局限性,开始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问题7所示。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观点,特别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改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是高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理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