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响度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它与声源振动的幅度直接相关。在实验中,轻轻敲击桌面时,泡沫塑料颗粒的跳动幅度小,对应的声音响度就小;而用力敲击桌面时,颗粒跳动幅度大,声音响度就大。同样,拨动橡皮筋时,大幅度拨动比小幅度拨动产生的响度大。因此,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 距离对响度的影响:响度还与接收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坐在讲台旁边的同学比坐在后排的同学更接近声源,因此听到的声音响度更大。这说明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
3. 响度的单位:在声学中,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衡量。分贝是一个对数单位,用来量化声音的响度差异。
4. 波形与响度的关系:通过观察声音的波形图,可以发现波形幅度越大,表示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给出的三个声音波形中,丙的波形幅度最小,因此丙的响度最小。
5. 音色的概念: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振动模式等因素决定。不同的乐器或人声,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它们的音色也是独特的。
6. 声音的特征:声音有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相关;响度是声音的强弱;音色则决定了声音的独特性。
7. 男女生合唱的分析:在男女生合唱中,男中音的声带振动幅度较大,所以响度大;女高音的声带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
8. 音乐术语的理解:“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的“高”和“低”主要指响度;“震耳欲聋”反映的是声音的响度大;“闻其声而知其人”则是根据音色来辨识人的。
9. 听诊器的作用:医生用听诊器为患者诊病,主要是因为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而不是改变声音的频率或振幅。
10. 音色识别:小明和小亮根据音色判断出是刘欢在演唱,因为每个歌手的音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与音调和响度无关。
11. 响度实验:通过钢锯条振动实验,伍实同学得出的结论是:锯条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对应的波形幅度也越大。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两个重要特性——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与声源振动幅度、距离、波形等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并学会通过声音的特征来识别不同的声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