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是评估和确认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标准化考试。
2.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操作系统(如Linux)等内容。
3. Linux操作系统:Linux是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常用于服务器和开发环境中。了解Linux的基础知识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至关重要,包括命令行操作、文件管理、权限控制等。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会影响教育目标的设定。
5. 记忆策略: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通过组块、复述等策略可以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将信息分组或不断重复来加深印象。
6. 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7. 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发展包括不平衡性(各领域发展速度不同)、差异性(个体间存在差异)、定向性和顺序性(发展阶段有固定顺序)以及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变化且有明确阶段)。
8. 教师资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文件,规定了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和资格认定程序。
9. 教师劳动特点:管仲的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强调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0. 感知规律:贴绒教具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通过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11. 图书零售业困境:纸价上涨、环保限制等因素可能导致图书价格上升和书店经营风险增加。
12. 学习干扰:白天学习可能受到更多外部干扰,而晚上相对安静,学习效果较好,主要是由于较少的前摄抑制(先学的信息影响后学的信息)。
13.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即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14. 兴趣特点:小红的兴趣广泛体现了兴趣的广阔性,即兴趣覆盖多个领域。
15. 强化理论:教师取消对学生的处分属于负强化,通过消除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学生的好行为。
16. "教"与"育"的最早结合:孟子最早将“教”与“育”连用,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17. 儿童中心主义:杜威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实践和探索。
18. 认知策略:重复识记是运用了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有助于记忆巩固。
19. 班级上课制: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班级上课制(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20. 课外活动:课外教育是在正规课程之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的教育活动。
21.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2. 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是行为塑造和矫正的理论基础,通过强化和惩罚影响行为。
23. 言语过程:听故事属于言语过程,涉及语言理解和接收。
24.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小型分散、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才能。
25. 交往: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交流和互动增进理解和合作。
26. 教师节设立:1985年,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7. 教师素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