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耕还林普查报告知识点总结
#### 一、工程县现状
##### 自然地理概况
- **地理位置**:XX县区位于XX省中部辽东半岛北端,东经122°35′04″—123°41′00″,北纬40°42′19″—41°25′22″。
- **地形地貌**:
- 东部山区9个乡镇,面积190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6%,属丘陵地带。
- 西部平原7个乡镇和中部2个乡镇,面积9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4%。
- **气候条件**: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平均天数为158天,年降水量平均为752.9毫米。
- **土壤类型**:东部为棕色森林土,西部平原为草甸土和水稻土。
##### 社会经济概况
- **国土面积**:423.3万亩,其中耕地88.5万亩,林业用地237.3万亩。
- **人口结构**:2006年末总人口60万人,农业人口占87%。
- **农业生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6819公顷,产量37.5万吨。
- **林业生产**:主要用材林面积15288.5公顷,蓄积量35.7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8216.5公顷。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814750万元,财政收入20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 **劳动力转移**:多数劳动力在本地打短工,较少向外地转移。
#### 二、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 工程实施历程
- **启动时间**: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 **累计完成**:截至2007年底,完成退耕还林14.2万亩,包括坡耕地退耕造林2万亩、配套荒山造林7.8683万亩、封山育林4.3317万亩。
- **资金投入**:争取到国家退耕还林专项资金2310万元。
- **覆盖范围**:涉及15个乡镇、139个村,3422户退耕农户。
##### 生态效益
- **森林覆盖率提升**:增加了14.2万亩有林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 **生态环境改善**:改善了东部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减少。
- **生物多样性增强**:部分工程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增多。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农户收入多样化**:除了种植粮食、养殖等传统收入来源外,退耕农户还可以通过本地打工获得收入,国家补助也占据一定比例。
- **主动造林意识增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众从被动造林转为主动造林,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部分地区达到95%以上。
- **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XX县区的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平衡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