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法是污水处理中一种常见的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微生物群体在固体介质(如滤料、填料或转盘)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净化污水。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生物膜法的相关知识点。
1. 生物膜法的剩余污泥产量较低,通常比活性污泥法少1/4左右,这得益于其较高的微生物固定性和利用率。
2. 温度对生物膜的活性有很大影响,高温可能会抑制微生物活性,降低处理效果,而低温则可能减缓微生物代谢,但并非处理效果最好。
3. 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污水需要进一步处理,通常需要设置二次沉淀池以分离生物膜。
4. 生物转盘脱氮时,较小的盘片间距不利于气体扩散,可能导致反硝化效果不佳。
5. 挂膜阶段初期,反应器内的充氧量不需提高,生物转盘的转速可适当慢些,以利于微生物附着。
6. 生物滤池布水器转速和水力条件对生物膜生长有直接影响,过高或过低的转速都可能影响处理效果。
7. 当出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下降并出现大量硝酸盐时,表明生物膜已成熟,挂膜阶段结束。
8. 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时,生物滤池可能需要增加级数或设置回流以增强处理效果。
9. 生物转盘分级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分级可能增加复杂性且效果不明显。
10.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都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但前者更适合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废水。
11. 生物膜法的微生物种类比活性污泥法丰富,食物链较长,能处理更复杂的有机物。
12. 回流在生物滤池中不是用于接种生物膜,而是为了调整处理效果或提高脱氮效率。
13. 生物膜法的微生物量通常比活性污泥法高,因此更能承受水质水量的波动。
14. 有机物降解主要发生在生物膜的好氧层而非厌氧层。
15. 接触氧化法不需要污泥回流系统,减少了污泥膨胀的可能性。
16. 生物接触氧化结合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的特点,既有良好的生物处理效果,又减少了污泥问题。
17. 生物膜处理法属于好氧过程,而不是厌氧。
18. 生物膜的理想厚度通常在1-3mm之间,过厚会影响传质效率。
19. 污水处理初期确实需要挂膜阶段,以建立有效的生物膜。
20. 生物膜法的剩余污泥产量较少,因为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
21. 生物膜法的微生物量较大,故对水质和水量波动的适应性强。
22. 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好氧层而非厌氧层。
23. 生物膜脱落是正常现象,适当的脱落有助于维持生物膜的活性。
24. 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具有良好的气、液、固三相混合,利于微生物的氧转移和繁殖。
25. 主要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
26. 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时也需要污泥回流以维持生物膜的稳定。
27. 开始挂膜时,进水量应逐渐增加至设计值,过快可能导致生物膜脱落。
28. 填料表面的生物污泥膜即为生物膜,是处理过程的关键。
29. 生物膜法在遭遇破坏后,恢复速度通常较快。
30. 生物膜法的生物固体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并不完全相关,因为微生物可以在膜上固定。
选择题解析:
1. 塔式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可达到80~200 m³/(m²·d)。
2.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容易堵塞是不正确的描述。
3. 出水回流是防止厌氧条件的方法之一,故“出水不可回流”是错误的。
4. 生物膜法适合中小规模的污水量处理。
5. 挂膜期间膜状污泥脱落是正常的。
6. 白色生物膜可能是由于负荷过高、进水偏酸或含有高浓度硫化物,而污水温度下降通常不会导致此现象。
7. 硝化菌主要生长在生物膜的表层。
8. 解决生物膜过厚的方法是加大回流水量,借助水力冲脱。
9. 生物膜法的产泥量通常比活性污泥法少。
10. 生物膜法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是其主要优点。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优缺点以及相关操作注意事项,涵盖了判断题和选择题的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膜法在实际污水处理中的运作机制和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