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老师讲Linux内核4:深入理解段机制及其实现 #### 一、段机制的概念及其在Linux中的作用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段机制**是一种用于管理内存和提供安全性的方法,它是虚拟地址空间与物理地址空间之间进行映射的关键组件。在Linux操作系统中,这一机制不仅确保了程序的正确运行,还提供了多任务环境下的资源隔离与保护。 **段**作为虚拟地址空间的基本单位,其主要职责在于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空间的线性地址。为了完成这一映射过程,仅依赖段寄存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除了基地址,我们还需要描述段的长度和一系列的保护属性,以便操作系统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来控制对内存区域的访问权限。 #### 二、段描述符:构建段机制的核心 在深入探讨段机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段描述符——一个8字节的存储单元,它包含了描述一个段属性所需的所有信息。在实模式下,段描述符主要涉及代码段、堆栈段、数据段等基本信息;而在保护模式下,描述符则更加复杂,涉及到更多细节。 #### 三、段描述符的结构解析 一个典型的段描述符包括以下几部分: - **基地址(Base Address)**:指出线性地址空间中段的起始位置,是32位数值。 - **段界限(Limit)**:定义了虚拟地址空间中,段内最大的偏移量,通常为20位。 - **保护属性(Attribute)**:标识段的特性,包括是否可读、可写、可执行,以及段的特权级别等信息。 #### 四、段描述符的细化分析 - **粒度位(G)**:决定了段长是以字节为单位还是以4K字节页面为单位,从而影响段的最大长度。 - **缺省操作数大小(D)**:指定操作数的大小,16位或32位,与处理器的当前模式相匹配。 - **存取权字节**:其中的**存在位(Present)**指示段是否存在于内存中;**描述符特权级(DPL)**用于设定段的保护等级;**系统位(System)**区分段属于系统段还是用户段;**类型位**进一步细分段的功能,如数据段或代码段。 #### 五、段描述符表的作用 段描述符表是存放描述符的集合,包括全局描述符表(GDT)、局部描述符表(LDT)和中断描述符表(IDT)。每个描述符表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例如GDT包含了所有任务共享的描述符,而LDT则专属于某一进程,IDT则用于处理异常和中断。 #### 六、全局描述符表(GDT)详解 全局描述符表是段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除了包含任务门、中断门和陷阱门描述符外,还储存了系统中所有任务共享的描述符信息。GDT的空间布局严格遵循字节对齐规则,其大小可从8字节到64K字节不等,足以容纳从一个到8K个描述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段机制在Linux内核中的实现远比表面看起来的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到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还包括了对内存区域的精细控制和安全管理。掌握段机制的原理对于深入理解Linux内核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提升编程技巧和系统优化能力的基础。
- 粉丝: 2
- 资源: 11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