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尝试》探讨了心理学史课程在当前教育体系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心理学史,作为心理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全面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着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以及评价体系过于侧重记忆等问题。
课程结构与教学体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心理学史的划分过于简化,通常分为西方心理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导致中国心理学史被边缘化,学生对中国心理学的了解不足。此外,课程内容繁多,但课时有限,使得教师必须做出取舍,不利于全面呈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探索性学习。这种“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让学生仅停留在记忆事实性知识层面,而未激发深层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也多侧重于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改革方案提出以整体视角重构心理学史课程,将其视为世界心理学史的一部分,强调“通史”教学,不再局限于西方心理学。课程结构可调整为心理学思想史、学派分析和新趋势介绍三个部分。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教学中,重视重要人物和著作,而非按历史时期划分,以增强其影响力。同时,加强不同心理学流派之间的比较,通过核心问题串联各理论,提升学生对心理学本质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式的改革倡导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的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质疑和讨论,提升课堂活力。引入专题讲座介绍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如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使课程内容更加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手段上,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评估,减少单纯的记忆性测试,鼓励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解答。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积累知识,更能培养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心理学领域的发展需求。
心理学史课程的改革需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着手,以期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培养出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专业人才。通过这样的改革,心理学史课程有望真正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心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