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理论】是20世纪以来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旨在更全面地解释国际贸易的现象。本章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种理论:
1. **可获得性说**:由克拉维斯提出的理论,强调商品的可获得性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一国若能生产某种商品,而另一国不能,这种商品的可获得性差异导致了两国间的贸易。供给弹性的差异决定了商品的进出口方向。
2. **熟练劳动说**:由基辛发展,关注劳动力技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它指出,拥有较高技能劳动力的国家在特定产品上具有优势,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流向。
3. **人力资本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培训和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的差异可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4. **研究开发要素说**:基辛、格鲁伯、弗农和梅达等人提出的观点,强调研发投入在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贸易中的关键角色。研发密集型产品通常具有更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 **偏好相似说**:林德的理论,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认为两国如果消费偏好相似,其资本-劳动比率相近,贸易机会就会增加,因为它们可以共享市场,增加贸易量。
6. **技术差距论**:波斯纳的创新与模仿理论,指出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出口新技术产品,而技术落后国家通过模仿和学习,形成技术差距,这种差距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持续。
7. **产品生命周期说**:弗农的理论,描述了产品从研发到成熟再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贸易流动的动态变化。
这些理论共同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多元驱动力,包括资源分配、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国家竞争优势等因素。它们不仅解释了为何各国会在某些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还试图理解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保护幼稚工业、战略贸易政策、管理贸易和进口替代战略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全球市场的运作和制定国际贸易政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