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基础方法,用于发现数据集中的自然群体或类别,而无需预先知道具体的分类信息。Q型聚类和R型聚类是两种常见的聚类方法。
Q型聚类主要针对变量进行聚类,目的是将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组别,使得同一组内的变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组间的变量则差异较大。在实验中,MATLAB 7.0被用来实现这一过程。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并将其转换为距离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接着,使用`tril()`函数提取距离矩阵的下三角部分,并去除对角线元素,因为对角线元素代表的是变量与其自身的距离。然后,使用`cluster()`函数,结合‘maxclust’参数设定聚类数目,执行聚类算法。例如,设置`'maxclust',4`表示将变量分为4类。结果被打印出来,显示了每个类别的变量组合。
R型聚类则关注的是对象或样本的聚类,它尝试找出数据集中对象之间的相似模式。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了R型聚类的结果,表现为一个图和一个树形图。图一展示了R型聚类的结果,将对象分为了四类。树形图则是一种可视化手段,它以层次结构展示对象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聚类结构。当设置`'maxclust',2`时,所有对象被归为一类,显示了数据集中的高度聚类趋势。
实验中提到的数据集“julei.txt”未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但显然包含了需要进行聚类分析的多个观测值。删除数据矩阵的第5列意味着在聚类过程中只考虑前4个特征或变量。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流程,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此外,他们还能观察到不同聚类数量(如2类和4类)如何影响最终的分类结果,从而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聚类数目。
聚类分析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如市场细分、生物信息学、社交网络分析等。Q型和R型聚类作为经典方法,提供了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式,帮助研究人员探索和理解复杂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结合多种聚类方法和可视化工具,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