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按照相似性或距离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对象相互之间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组之间的对象相似度较低。在给定的文档中,描述了一个聚类过程,涉及了数据预处理、距离计算和几种聚类方法的实现。以下是具体的知识点解析:
1. **数据读取**:
- 使用`ReadDate`函数读取名为`campan.txt`的数据文件,`SizeOfChar`参数可能表示每个数据项的字符长度。
2. **数据标准化**:
- 数据标准化是聚类前的重要步骤,目的是消除不同特征尺度的影响,使得所有特征在同一尺度上。文档中提到了明可夫斯基距离和欧氏距离,其中欧氏距离是最常用的衡量样本间距离的方式。
- 明可夫斯基距离是一般化的距离公式,包括曼哈顿距离(p=1)和欧氏距离(p=2)。公式为:`d(x,y) = (|x_1 - y_1|^p + ... + |x_n - y_n|^p)^(1/p)`,其中p是可调参数。
3. **聚类方法**:
- 提到了四种聚类方法:单链接(`single`)、平均链接(`average`)、质心(`centroid`)和 Ward 方法。
- 单链接:连接两个最近样本的集群。
- 平均链接:连接两个集群的平均距离最短的样本。
- 质心:根据各集群内所有样本的平均值计算新的质心,然后重新分配样本。
- Ward 方法:最小化内部平方和的增加,寻求使新集群方差最小的合并。
4. **系统聚类树(Dendrogram)**:
- Dendrogram 是聚类结果的一种可视化表示,显示了数据对象逐步合并的过程。
- `dendrogram(Z,0)` 函数用于绘制聚类树,其中 `Z` 是通过谱系分析得到的距离矩阵,`0` 表示不剪枝。
5. **选择节点查看原始数据**:
-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节点编号 `M` 来查看相应节点的原始数据。
6. **结果展示**:
- 显示标准化后的数据结果以及各特征的标准差。
- 标准化后的数据可以使得不同特征在同一尺度上比较,标准差则反映了特征的离散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聚类算法常用于市场细分、图像分析、生物信息学等领域。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和参数对结果影响很大,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在聚类过程中,可能还需要考虑数据的维度、噪声和异常值等问题。此外,评估聚类质量的方法通常包括轮廓系数、Calinski-Harabasz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