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医疗保健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医院内交叉感染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医院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策略通常分为清洁处理、消毒处理、预防消毒处理和终末消毒处理,以应对不同级别的污染状况。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医院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并不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因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医院感染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病源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物体表面的污染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内的空气和物体表面成为许多感染性微生物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肠球菌等,它们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增加了传播风险。
细菌、真菌和病毒在物体表面的存活能力差异显著。例如,MRSA能在多种物体表面存活数周至数月,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也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使得物体表面成为医院感染传播的潜在途径。
患者直接排出的微生物会污染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防护装备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在感染暴发期间,环境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感染特征。因此,定期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对于防止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清洁虽能去除可见的污垢,但无法彻底消灭所有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抵抗力较强的细菌。消毒剂的选择成为关键,医院通常使用高效、中效和低效消毒剂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高效消毒剂能有效杀灭大多数病原体,包括芽孢。过去,酚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较为常见,但现在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酒精等广谱、高效的消毒产品。
物体表面消毒的程序应根据污染程度和风险等级进行,包括适当的预清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确保足够的时间接触以及正确的冲洗和干燥。此外,清洁工具的清洁和消毒也需严格管理,避免二次污染。
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措施,通过科学的消毒方法和严格的执行标准,可以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安全。对于医疗从业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