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门涉及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分析组织中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专科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题涵盖了这门课程的基础概念和关键知识点。
1. SA(Structured Analysis,结构化分析)是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而SD通常指的是Structured Design,结构化设计,它是SA之后的一个阶段,用于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可实现的设计方案。
2. 信息使用能力受到信息理解力、信息获取力以及信息决策力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体或组织能否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3.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分析和研究常采用系统理论中的系统分析方法,如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原则。
4. 信息的英文单词是"Information"。
5. "没有不透风的墙"体现了信息的可传递性,即信息可以被传播和分享。
6.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一个集成的企业管理软件,用于协调企业所有资源的计划和控制。
7. 系统的生命历程称为系统生命周期,包括系统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等阶段。
8. 结构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包括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五个阶段。
9. 模块的耦合方式分为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和内容耦合,其中数据耦合是最弱的耦合形式。
10. 从数据流图转换为模块结构图的两种常见方法是事务分析和功能分析。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是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库,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12. 系统论认为系统由输入、输出、处理、反馈和控制五个要素组成。
单选题涉及了决策类型、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阶段、模块划分原则、系统开发文档、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领域。例如,非结构化决策通常对应高层管理,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顺序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模块划分应具有较强的内部联系,系统开发的第一个正式文档是可行性报告,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半结构化的决策,DSS代表决策支持系统,MRP-Ⅱ由物料需求计划(MPS)发展而来,C/S表示客户/服务器模式,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可行性报告,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判断题检查了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定义、管理决策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特性、系统分析阶段任务、系统切换方式、系统测试顺序、逻辑模型作用、总体结构设计和业务流程分析的理解。
简答题和应用题则要求学生展示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测试方法、代码设计原则、可行性研究内容、系统分解原则,以及通过实际场景绘制数据流图的能力。例如,系统分析工作通常包括需求收集、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图绘制、数据字典建立、逻辑模型设计等步骤;系统测试涵盖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代码设计应遵循可读性、可维护性和标准化原则;可行性研究需考虑技术、经济、法律、操作和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系统分解应保持模块的独立性、低耦合和高内聚;数据流图的绘制需要准确反映系统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涵盖了从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