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翻訳理论的研究可追溯至1970年代,当时翻译研究经历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翻译理论的五个重要论点:等价、目的(Skopos)、规范、异化和文化翻译。等价作为西方翻译研究中最基础的概念,从更宽广的角度出发,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被考察,到中世纪亦有所涉及。这五个论点的特征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等价理论,将翻译理解为两种语言之间的文本转换,强调语言层面的“等价”,包括词汇、语法和语义等的对等。然后,社会功能导向的等价理论则加入了文本功能和社会效用的考量。随着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出现了所谓的等价谬误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在特定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下,翻译的等价性不可能完全实现。此外,超越等价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和哲学考量,强调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翻译等价多样性的理论提出,强调等价并非绝对,而是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具有多样性。
研究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除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之外,翻译研究还涵盖了文本类型学、目的(斯科普斯)理论、语域分析、多元系统理论和翻译规范论等。这些理论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社会和认知等层面。
等价概念是西方翻译研究的基石。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翻译理论认为,语言之间的转换应该是完全等价的。到了现代,等价的概念已经变得更为复杂。等价的追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判断过程。等价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
目的(Skopos)理论强调翻译目的的重要性。这一理论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目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灵活性,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实现翻译的目标。
规范理论则强调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规范性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守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某些规范。翻译规范是指在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被翻译界成员接受的翻译实践的规范。这些规范影响着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制定。
异化理论与本土化理论相对,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陌生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差异。异化翻译旨在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和语言特点,从而让目标语言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
文化翻译理论关注的是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尽可能地在翻译中传达源语言文化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我批评的原则,以避免陷入西方批评的天真。自我批评的原则意味着,无论是在分析自己的理论还是他人的理论时,都应保持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态度,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深度。自我批评的态度有助于研究者从多元的视角审视问题,防止理论上的偏颇和固执。
西洋的翻译理论涵盖了从语言学到文化等多个维度,其中等价、目的、规范、异化和文化翻译这五个论点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翻译实践和社会文化史的背景下有其特定的联系和影响。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