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并轨】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将官方指导的基准利率与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逐步统一的过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利率逐步放开,随后央行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2014年起,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回购利率(DR007)被更多地视为基准利率,以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然而,存贷款利率仍受官方基准利率约束,存在“两轨并存”现象。
【货币政策传导】在利率市场化深化的过程中,中国逐步从数量型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型,构建了利率走廊机制。然而,由于利率“两轨”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限。央行提出通过推进利率并轨,特别是建立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机制,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目前,贷款基础利率(LPR)可能取代传统的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利率并轨的关键。
【LPR的国际经验】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案例显示,LPR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过渡作用。美国的LPR起初基于30家最大银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但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其影响力逐渐减弱,最终被LIBOR取代。日本的最优惠利率起初与官方再贴现利率挂钩,但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逐渐转向由银行平均资金成本决定,现在主要用于小企业和零售业务。印度的LPR则经历了多次改革,目前面临定价不透明和操纵空间的问题。
【中国利率并轨的下一步】中国的利率并轨可能会借鉴LPR,改进LPR与市场化利率的联动性,使其更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并逐步解除期限限制。目前LPR报价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未来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参考利率,如DR007。利率并轨的推进需要银行业提升自主定价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同时也需渐进稳妥地进行,可能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以降低风险。
【总结】利率并轨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一环,旨在消除市场利率与官方基准利率之间的割裂,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通过学习国际经验,尤其是LPR的作用,中国正在逐步构建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这不仅涉及利率政策的调整,也对银行业务模式和监管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