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资料是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对试题中涉及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1. 质点:质点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模型,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时,可将其视为质点。例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大小相对于其与太阳的距离可以忽略,因此可将地球视为质点;但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不可忽略,不能作为质点。
2. 时间轴与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如t2表示第2秒末;时间间隔是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线段,如tn-1~tn表示第(n-1)秒到第n秒的时间间隔。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分析物理过程中的时间关系至关重要。
3. 力的合成与分解:题目中提到的三个力4N、2N、7N的合成问题,需要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者三角形法则求解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通常是三个力的方向相同,即13N;最小值可能是其中两个力相互抵消,另一个力单独作用,如4N和2N同向,与7N反向,合力最小为1N。
4. 摩擦力与弹力:有摩擦力一定存在弹力,因为摩擦力是基于两物体接触并产生形变而产生的;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只与正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滑动摩擦力可以提供阻力,但也可以提供动力,如推动物体运动;摩擦力与速度无关。
5. 刹车问题:根据刹车痕迹和加速度可以计算初速度。已知刹车痕迹30m,加速度15m/s²,利用v² = u² + 2as公式可以计算初速度,再与限速60km/h比较判断是否超速。
6. 重力与弹力: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但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只有对称形状且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中心;电灯受拉力是因为电线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即弹力;木头受到竹竿的弹力是因为竹竿形变产生的。
7. 直线运动图像:从图像中可以读取速度、加速度等信息。例如,第1秒和第3秒内的速度方向可能相反,但位移大小不一定相等;第3秒内和第4秒内的加速度可能相同,但运动方向不一定一致。
8. 位移-时间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汽车的运动状态。例如,10s-20s这段时间内,汽车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加,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t=30s时汽车可能正在返回出发点;t=40s时汽车的位移最大,不一定是最远;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除以时间,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比较需考虑位移大小。
9. 共点力的合成:合力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分力,取决于分力的方向;合力不一定是分力的代数和,而是矢量和。
10. 斜面小球运动:通过xAB和xBC的测量,可以使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加速度、速度等。例如,通过Δx = at²/2可以求得加速度,再利用v² = u² + 2as求B点速度。
11. 自由落体运动:所有在同一高度自由落体的物体,不论质量大小,都将同时落地,落地速度也相同,只与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12. 弹簧伸长问题:利用胡克定律F=kx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k,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拉力,x是弹簧的伸长量。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原长和劲度系数。
13. 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F1与G是一对平衡力,使球保持静止;F1与F2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为它们没有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14. 比力气游戏:大人和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大人能拉动小孩并不意味着他的力更大,而是由于大人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更大。
以上是试题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质点、时间、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运动图像、自由落体、弹簧问题、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等多个基础概念。这些知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检验自己对物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