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显微镜操作:在生物学习中,显微镜是重要的工具。从图甲转变为图乙,通常意味着放大观察,因此第一步操作是切换到高倍镜(选项A)。
2. 生物实验:碘液在生物学实验中常常用于染色,以观察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或物质。在观察玉米种子结构、叶片横切面、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和制作洋葱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都需要使用碘液,只有选项B不需要。
3. 植物组织:分生组织具有再生能力,是“枯木逢春”现象背后的原因(选项A)。其他组织如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和保护组织不具备这种特性。
4. 植物分类:图甲到图丁分别代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单细胞藻类和被子植物,描述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繁殖方式。
5. 植物水分运输:在植物的水分运输实验中,甲乙两个枝条的比较展示了茎的导水功能,乙的叶片全部摘除,所以甲的水分运输会更快,因为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选项A)。
6. 种子萌发条件: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适宜温度和充足空气,肥沃的土壤不是必要条件(选项B)。
7. 种子结构与萌发:种子受损部位可能影响其萌发,图中未给出具体损伤情况,无法判断。
8. 植物生长:植物的芽并非都能发育成枝条,有些可以发育成花或叶;成熟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只有木质部发达的植物茎才能逐年加粗;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而非钙(选项D)。
9. 温室栽培:保持温室内昼夜温度的稳定性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可能导致产量下降(选项B);而增加光照、浇水、除草、松土、施肥和通入二氧化碳都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
10. 绿叶制造有机物实验:在脱色过程中,通常使用酒精溶解叶绿素,大烧杯放酒精,小烧杯放清水(选项B)。
11. 植物体内的水:水是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但不能提供能量(选项B)。
12. 植物结构示意图:没有具体图示,无法判断标注错误之处。
13. 移栽植物:移栽时选择阴天或傍晚、保留土坨、去掉部分叶子和输导组织注射营养液都是为了提高成活率,但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会导致水分蒸发过快,降低成活率(选项A)。
14. 气体含量变化:图乙显示的气体含量夜间增加,白天减少,这符合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因为在晚上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选项B)。
15. 种子萌发与温度:种子经热水处理后,可促使种子开始萌发,产生热量;乙装置作为对照,显示未萌发种子的温度变化;图①可能是萌发种子的温度变化,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16. 玉米种子和植物:玉米种子中的胚乳储存营养物质,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来验证淀粉的存在;充足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图甲中[3]胚根);在苗期要适时除草、松土、施肥,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以上是根据提供的题目内容总结的生物知识要点,涉及显微镜操作、植物组织、植物生理、实验技巧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