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生态系统的丰富度: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它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在冻原生态系统中,由于极端的低温环境,生物生存条件恶劣,因此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
2. 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低温环境使得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较慢,导致更多有机物质得以积累在土壤中。
3. 食物链长度: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不会很长,因为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10%~20%的能量能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所以较长的食物链难以维持。
4.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对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对于动物种群,特别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如豌豆蚜,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初期可能因竞争减弱而增加,但最终会因资源有限而呈现S型增长。
5. 营养级与能量流动:蝉大眼蝽取食多种生物,属于杂食性动物,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供给利马豆利用。
6. 微生物的作用: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好氧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降低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同时鱼塘富营养化的水体为水稻提供了氮、磷等营养元素。
7. 稻田生态系统:稻田可以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藻类水华,提高水质。藻类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稻田中的光照强度减弱、溶解氧增加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8. 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根据给出的数据,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比例接近1:1:1,表明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9. 标志重捕法的应用: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如鱼类。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10. 生物防治与种间关系:信息素可干扰害虫丽金龟的交配,影响其种群的性别比例或繁殖行为。栗瘿蜂和长尾小蜂数量的变化显示两者可能存在竞争关系。输入果树的能量除了被消费者摄取和储存外,还有部分通过呼吸消耗和未被捕食者的死亡而流失。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少是因为它们竞争不过生存力更强、生命周期更长的多年生植物和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