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一直潜水,看看各方豪杰写的东西。甚至连注册一下都懒得去动手。昨天在挚友陈姐姐
的公司给五六十号人进行了一次系统培训,大家心满意足。尽管没有什么先进的理论(也说不
出来什么先进理论),但恰好是我这几年的草根公关让我更多的了解公关新人的短板。于是开
始写这么一个漫长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的东西。
""""
""" 以前看过一个漫画,一个人顺着长长的梯子爬上云端,然后悄悄的把梯子藏起来,对云端下
面的人说,“飞上来吧,我就是飞上来的”。于是下面众人顶礼膜拜。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而大家往往人为的把成功包装的历经艰苦。成功必须下苦功夫这是事实,而成功也并不是一些
大腕所描述的那样艰难。写下我的故事,让更多的新人成为明天的总监。
"
四个声明:
"""1、你可能比我牛,这很正常,公关圈从来不缺乏聪明人和大腕。你可能不屑我写的东西,
欢迎绕道;
"""2、请不要对号入座,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文章中全部都是代号出现;
"""3、请不要质疑我的动机,我既不想炒作自己,也不想为我的公司摇旗呐喊,尽管我和我的
公司合作的非常好。但这是一个纯个人的东西,算是一个小小的回忆录,和一切“商业目的”无
关。
"""4、欢迎非商业目的的转载,打个招呼就行。
"
""" 我只想让更多的公关新人从中得到收获,而且我相信,只要你认真去看,你能迅速成长和提
高的。简单介绍下我自己,四川成都人,聪明且用功,已婚,夫妻恩爱。81 年 4 月生人,
2004 年 2 月进入公关圈,2004 年 8 月升为高级客户经理,2005 年 2 月升为客户总监,用一
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从公关菜鸟到客户总监的转变。迄今,所做过的行业包括 IT、互联网、服
装、快消、保险、商场、娱乐、家具等多个行业。
我是 03 年毕业的,在四川一个比较好的普通本科院校。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毕业时,GF(现
在的娘子)由于亲戚的关系,来北京上地某公司工作。而我则留在成都,忙着考研。当初报考
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保险精算,选这个专业很简单,一是因为我的数学很好,而精算师对数学
的要求蛮高,二是因为薪水高。年轻人在学校时往往以兴趣或者所学专业为主要的求职 目标 ,
而一旦要真正走向社会,则很现实的会考虑温饱问题。
"
""""从 03 年的七月到 04 年的 2 月,半年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考研分数是 323 分,
虽然上了国家分数线,但却比当年的中财少了一点点。当时面临三个选择,一是去调配到西南
财大,二是继续考,三是去工作。仔细考虑了几天决定还是先工作吧,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影响
因素。在 03 年 8 月的时候,新东方的徐小平老师来成都推销他的《骑驴找马》,当时通过各
种途径获得了一个和他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总共有 20 个《成都商报》的读
者来参加徐小平的见面会。其中一个是我的铁哥们,刚在加拿大硕士毕业,正在申请哈佛的博
士,另一个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会主席,一个很能干的小姑娘,现在华为,05 年毕业的,工
作干的有声有色。和徐小平的沟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总有这种化腐朽为神
奇的本事,更何苦我还不腐朽~~~~所以,在 04 年考研落马后,我就想到了徐小平给我说的,
考不上也没什么,去北京工作就是了。
"

""" 04 年春节刚过,就和 GF 踏上了来北京的火车。当火车缓缓离开四川的时候,我知道属于我
自己的生活开始了。在来北京时也遇到了家里不小的反对。因为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一个外
地的很普通学校的大学生要来人才济济的北京求职,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北京也有些表哥表姐,
但我心里给自己说,无论如何要一切靠自己。当时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一个月内一定要找到
工作,哪怕去中关村卖盗版光盘也要工作。而随后的事情表明,一切似乎都异常的顺利,而我
心里清楚,这些看似顺利的背后是这么多年的用心积累和永不服输的性格在支撑着我。到北京
的第一顿饭,是请 GF 的同事,三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吃饭,在上地那边的辣婆婆,一顿饭吃
了我两百多元!尽管表面上很平静,但心里很难受——来北京前,妈妈给了我 5000 元,说如
果用完了都没有找到工作,就回家吧。而我一顿饭就用掉了 200 多!!!但这顿饭也让我更清
醒,要想在北京生存,一定要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毕竟一个月 400 月生活费都可以非常滋
润的大学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到北京的第二天,和铁哥们儿 funny(现在申请哈佛博士的那
个)去逛了逛中关村,其实我已经在不动声色中开始了我的求职之路。
在来北京之前,我除了在绵阳电脑城装过机,以及给绵阳的一个网站(现在可能都倒闭了,当
初做西部模特大赛的一个)做过一些事情之外,并没有做更多的兼职工作。当决定了去北京工
作后,我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成都了。但正是这一个月,我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准备工作。
"
"""有没有人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自荐信总是石沉大海?难道是
简历写的不够吸引人?或者是学校的知名度太差?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的毕业生太多了,哪
怕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简历。谁有时间和精力去每封都看?所以,
我们在求职中要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简历被对方看到!!!只有迈
出了这一步,你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则哪怕再多的凌云壮志,都是空谈。
"
"""网上有很多求职的技巧,但大多数都和实际情况脱离很远。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经验和总结
是两大法宝。应届毕业生往往容易遇到两大心理挫折——简历无人问津的郁闷,以及满心欢喜
的面试却被拒绝的伤心。当我决定去北京之前,我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我在成都找了七
八家公司去面试,不是为了去找到这个工作,而是锻炼自己在面试中的谈吐和心理素质,以及
总结每次面试的得失!因为没有什么期盼(就算是公司要我我也不可能去,我要去北京工作;
公司不要我,我也不伤心,因为我要去北京工作,不可能留成都),所以整个人在面试过程中
十分放得开,把我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展示了出来。现在回想起来的,包括《成都商报》、攀枝
花钢铁厂、以纯服饰、五牛等等。而最后得到的结果让我更有信心——只有《成都商报》一家
拒绝了我,其他公司都同意接收我。为什么我的简历能被对方看见从而给我一个面试机会呢?
这个重要的部分我会在后面结合我在北京的求职经历来具体分析。
""
"""在成都的最后一个月,一次简短实习给我迎头浇了盆冷水,虽然是小事情,但在那个特殊时
候也让自信的有点猖狂的我冷静了下来。当时去了一个广告公司,是一个非常远方的亲戚开的,
去那里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想看看传真机和复印机怎么用的,以及打卡机到底长什么样子。在广
告公司和一个设计聊天,他说,我们给 XX 公司做招贴广告,做 P-O-P 的时候,如何如何。我
心里那叫一个鄙视——“P-O-P?拜托,大哥,那个单词读做 POP,什么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
读啊,没读过书啊!”。第二天去表嫂公司转转,把这个事情当笑话一样的讲给表嫂听。表嫂在
一个德国公司做市场,很轻描淡写的给我说一句,人家没错,POP 是英文 point of
purchase 的缩写,意为“卖点广告”其主要商业用途是刺激引导消费和活跃卖场气氛。这个小

小的事情却让我迅速冷静下来——别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不懂的东西多着呢!读过四年大
学有什么了不起?走向社会一切得从零开始。
"
"""" 经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以及在成都多个公司面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自信,我在冷静
和自信并存的状态下踏上去北京的火车。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三天,我就在北京找到了工
作。事后,一些朋友问我当时的想法,毕竟单枪匹马闯北京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我是这么认
为,请自己体会——中国有 13 亿人,其中 8 亿是农村人口,18 岁以下,60 岁以上的非劳动
力人口 3 亿,剩下真正的城市劳动力也就那么两三亿。这两三亿人里面读过大学的不可能超过
一半。如此一看,全国有 12 亿多的人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都能凭自己的努力生活和工
作。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至少我比全国 10 多亿人有优势!就拿最简单的说,当年全国的网民
人数还不到 8000 万,至少我是网民,我会上网,这也是我的一技之长,也比其他 12 亿多人
强。所以,我一定能顺利在北京找到工作,我都找不到其他 12 亿人又怎么活?
"
""""尽管是在给自己打气,但这么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支持我不惧怕任何事情,无
论我的竞争对手是谁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
""""""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英文单词,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 Ambition——雄心、野心。
有朋友说写了三集了,还没有看见菜鸟生活。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前面要写一些和公关
生活无关的东西?其实,很多事情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你去做一个事情之前,要想好究竟要做
什么?要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什么才算做好?我们经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一点很重要。
进入职场要想好该怎么做,做项目的时候也要想好项目该怎么动手。
"
""" 来北京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公关——如果有,也是满电线杆的招公关先生、公关小姐那
种。进入公关圈完全是一个巧合。从成都出发前,我就在思考,我去北京做什么?做 IT 肯定不
可能,虽然我学的是计算机,但我对这个并不感兴趣。那只有做一些和文字相关的工作,毕竟
我在学校当校报记者站的站长写了大量的稿子,对文字功底还是有点点信心的。来北京前的半
个月,正好看到《大学生》杂志——我从 99 年就开始看的一本非常好的杂志,也叫《中国大
学生》。里面有一个人物专访,是一个做电子词典的老板,这个老板(我在这里化名为王总,
仅仅是化名)此前在一个国内顶级的 IT 厂商任高职,现在自己出来创业。看了这个报道,让我
很感兴趣,我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也喜欢一些数码企业——在潜意识中,我觉得他们才代表了
中关村,才代表了北京,否则我干嘛要来北京啊?
"
""" 主意拿定后,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和 funny 去逛逛中关村,我拿一个小本,记录下了大量的
电子词典品牌的价格、型号,甚至和很多的售货员聊天,装作是顾客要购买产品,从而了解他
们是怎样宣传所销售产品的卖点的。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些调查会对我带来怎样的影响,但
正是这么一种无意识的举动使我掌握了公关从业者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了解市场
=================================
插入实际案例,了解市场的重要性——
1、此前我们公司负责某显示器品牌,当时我的客户经理策划了一个活动,是从全国收一些废
旧的 CRT 显示器,然后把这些显示器送到大学校园,让大学生拆除,把各种零部件拿来完成一
些艺术品,比如环保主题、和平主题等。项目经理很高兴的把案子给我,但这是我公关职业生
涯目前唯一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发火。我们先不考虑活动本身好不好,是否预算合适,是否

客户满意,这都是后话。但这个活动的知名环节就是,CRT 显示器里面有一个重要部件叫做高
压包,如果未经专业训练的人拆除,很有可能会触电。假如这个活动真正执行了,有学生触电
受伤,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危机公关?就算活动不执行,但是方案给客户提交,也会被客户耻笑
——你们也太不专业了吧?为这个事情,我把公司的策划部聚集在一起开会,并在以后的每次
招新人面试都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希望提醒大家,一定要了解和熟悉你所做的客户和产品。一
个公关菜鸟,和一个公关资深人士,最大的区别也许就在于资深人士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
能很快的判断出事情的正确与否,或者潜在危机。而菜鸟往往不知道去钻研,停留在表面,自
然出错几率也很多。后来,我的手下问我,老大你也没做过显示器啊,你怎么知道里面有高压
包。我告诉他们,我有一个习惯,公司的任何一个项目进来,我会首先看看这个产品的说明书,
并且咨询客户什么事情是不能说的,公司有什么忌讳。做公关的人首先要保证不要出一些低级
错误,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
2、去年世界杯前,我应邀去参加某空调的招标会。当时有圈内的六七家公司一起参加。这个
客户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品牌,市场总监在会议现场问我们,“我们品牌知名度很低,但现在世界
杯要来了,空调也是销售旺季,所以我们想大幅度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请各位给我一些专业
的建议”。好几个公司的人都开始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包括什么白皮书啊,空调价格屠夫啊等等。
等大家议论的差不多了,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们要大幅度的用价格战吸引顾客,那么很遗憾,
贵公司的公关传播我们不参与了”。所有的人都很吃惊,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对方市场总监让我
给个解释,我告诉大家,从 4 月开始,各大媒体就一直在报道全球的钢材和铜都在涨价,而空
调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钢材和铜。当你的成本已经大幅度提高的时候,你还要大规模的降价促
销,自己本身又不是那种财大气粗的主,那这样做的结果是必死无疑。最后的结果各位看官应
该能猜到,我们赢了,因为这是对方的市场总监故意挖的一个陷阱,就要看看竞标公司是否对
空调行业了解。尽管很多公司做了准备,包括现场大谈特谈空调的规模、二三级城市特点、打
世界杯擦边球等等。但他们唯一没有注意到的就是全球的原材料上涨。所以,各位同仁,写下
这个故事也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明白,在你做一个事情之前,一定要对这个行业有起码的了解,
才不至于让别人觉得你太外行,在不考虑关系和回扣等因素的前提下,客户又怎么放心把事情
交给一个外行的公司呢?
"
3、上周给陈姐姐公司培训,他们公司准备加大力度做网络营销。会议室做了四五十个人,我
问了一个问题,“全球的网民有多少?中国的网民有多少?全球排名全三的网民国家是哪几
个?”结果,没有一个人给出我正确答案,而数据还相差很远。于是,我反问大家,作为一个要
加大网络营销业务的公司,连起码的中国网民情况和网民行为都不了解,那么你们怎么做?关
于网民的情况,大家可以访问这个网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
=================================================
=======================
""" 上面讲了三个实际的例子,都为了告诉大家,你要做一个事情之前,对行业的了解,是非常
重要的。此外,要多看报纸,不要太有功利性。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家电客户。但我看
到全球铜价上涨后,我很自然的就会去想这会影响哪些行业。形成这么一种习惯后,在突然面
对一个新的客户,此前的积累会在关键时候帮你的大忙。
"""" 今天太忙了,关于来北京求职的事情下次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