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本学案主要探讨了八年级生物课程中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两个重要概念。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的采蜜、鸟类的筑巢等。这些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表现出来。
学习行为则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例如,动物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会寻找食物、逃避捕食者或者与其他个体交流。高等动物的学习能力通常更强,能够更快地学习并适应新环境。
预习指南中强调了区分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包括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蜜蜂的舞蹈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例如黑猩猩使用工具获取食物。
探究动物行为的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执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例如,在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可以发现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完成任务所需的尝试次数越少。这表明学习行为对于动物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设计中,详细介绍了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根据行为结果的划分和根据行为获得途径的划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发生时间和决定因素。前者是与生俱来的,由遗传物质控制,后者是在后天经历中形成的,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它是动物适应复杂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关键。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需要学习的行为就越多样化,这通常涉及到如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等不同类型的习得行为。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到动物在实验中可能会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如蟾蜍在多次尝试后学会了避免捕食特定的昆虫。实验A到F揭示了蟾蜍的捕食本能(先天性行为)以及通过经验学习而改变行为模式(学习行为)的过程。
在检测环节,给出了几个例子以测试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理解。例如,母鸡孵蛋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而山雀偷喝牛奶是学习行为。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两种行为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区别。
总结来说,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强调它们对动物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