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6章——编码》
编码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将设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本章主要探讨了不同级别的编程语言,以及编码风格和程序效率的重要性。
我们介绍了三种基本的编程语言类型。汇编语言,作为一种低级语言,使用助记符来代表机器指令,它与特定的计算机架构紧密关联。尽管汇编语言相对于机器语言更易于记忆,但它的编写过程繁琐,容易出错,并且不具移植性。高级语言则更贴近人类语言,如C、Java等,它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语句和结构,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通用性,减少了编程工作量。第四代语言(4GL)进一步提升了抽象层次,程序员只需要关注逻辑描述,而无需关心具体实现细节。
接着,我们讨论了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包括名字说明、类型说明、初始化、局部性、模块化、循环和分支控制结构、异常处理以及独立编译。这些特点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和程序的组织结构。
在选择程序设计语言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应用领域、算法复杂度、数据结构复杂度、效率、可移植性、程序员的技能以及系统构建模式。不同的项目和环境可能需要不同的语言特性。
编码风格是保证代码质量的关键。70年代以来,编码的重点从追求效率转变为追求清晰。良好的编码风格包括代码文档化,如选择有意义的标识符,添加适当的注释,以及保持代码组织清晰。此外,数据说明的规范化、简洁直接的语句构造、以及符合工程需求的输入/输出风格都是提升代码可读性的关键。
程序效率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效率重要,但不应牺牲代码的清晰性、可读性和正确性。优化代码时,应先简化表达式,谨慎处理嵌套循环,避免多维数组和复杂的列表,选择高效运算,以及统一数据类型。存储器效率可以通过合理划分模块,匹配内存页面,以及选择合适的编译器来优化。输入/输出效率则可以通过缓冲、简单访问方法、块级I/O和设备特性利用来提高。
总结来说,软件工程第六章主要讲解了编程语言的分类、编程语言的特点、编码风格的形成以及程序效率的优化策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编写高质量、可维护的代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