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非瘤性病变】是指发生在肝脏内的非肿瘤性、局限性的病理变化,这类病变并非恶性肿瘤,但可能会引起肝脏功能的异常或临床症状。这些病变包括但不限于炎症性病变、代谢性改变以及先天性或发育性异常。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1. **炎性假瘤**:这是一种由于慢性炎症反应形成的非肿瘤性肿块,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在超声图像中,炎性假瘤可能呈现不规则边缘、内部回声不均匀,且血供情况因病例不同而异。
2. **结核瘤**: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局限性感染,表现为肝脏内的肿块。患者可能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超声检查中可能发现肝内有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的占位,周边可能有声晕。
3. **梅毒树胶样肿**:是梅毒感染的一种表现,形成肝脏内的局限性病变。超声图像上,此类病变可能呈现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的病灶。
4. **肝内局灶性脂肪组织**:是肝脏内脂肪沉积的局部现象,可能与肥胖、代谢紊乱等有关。超声检查时,这类病变通常表现为高回声区域。
5.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脏疾病,可能是对局部肝损伤的修复反应。FNH的特点是形成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肿块,中心可见“星形”高回声区域,即“星疤征”,CDFI显示病灶周边有扭曲的动脉血流进入,并在“星疤”周围分支。
6. **肝管结石合并肝脓肿**:肝脓肿是肝脏内的感染性囊肿,可由胆管结石阻塞导致感染引起。超声检查中,可见肝脏内部的低回声区,可能伴有胆管扩张和内部的强回声结石。
7. **血脂异常相关的肝脏病变**:如描述中提到的病例,血脂异常可能导致肝脏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形成多个偏高回声团,这可能是脂肪浸润的表现,但不具有典型的血管增生或丰富的血供。
诊断这些病变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感染标志物、血脂水平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治疗方案会根据具体病变的性质和患者的状况制定,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介入疗法。对于非肿瘤性病变,及时识别和处理对于防止并发症和保护肝脏功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