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章的检测内容涵盖了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资源类型的区分等核心知识点。
1.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如铁矿、石油、煤炭、原始森林和地下水等。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不包括人类制造的物品,如塑料、化肥和农田。
2. 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所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源于自然资源。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可以开发新的资源替代品,但依然面临资源短缺和枯竭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导致人均资源消耗量同步增长。
3. 资源与人口矛盾的解决:面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矛盾,可持续发展是关键。这包括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保护耕地资源等。逐年降低资源使用量并不现实,而应该寻找平衡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 自然资源分类:根据可再生性,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在过度开发下可能无法恢复;而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通常被视为非可再生资源,因为它们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无法在人类的时间尺度内再生。
5. 澳大利亚的资源分布:澳大利亚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工业集中在纽卡斯尔和肯布拉港,这表明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紧密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受城市和交通布局影响,如铁路通常连接资源产地和消费中心。
6. 影响澳大利亚铁路分布的因素:铁路布局主要考虑经济活动和城市分布,澳大利亚的铁路线多围绕资源产区和城市布局,体现了资源和城市对其分布的决定性作用。
7. 资源运输方式:澳大利亚西部的铁矿石运往东部,由于距离较远且考虑到成本和效率,通常会选择海运而非陆路运输。
8. 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其中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如乙地段)更适合进行此操作。
9. 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好的地段通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图中甲地段地势较平坦,可能靠近水源,因此灌溉条件较好。
10. 中国38°N的生态环境问题:乙地形区(华北平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和地下水过度抽取造成的。
1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夏季暴雨和土质疏松,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12. 梯田建设:在黄土高原等坡度较大的地区,修筑隔坡梯田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兼顾农业生产。
13. 反坡梯田的优势:反坡梯田的设计有利于水土保持,能有效减少坡面侵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4. 坡面侵蚀与坡度的关系: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达到最大,之后随坡度增加侵蚀强度不再快速上升。
15. 鱼鳞坑与植树:鱼鳞坑可以拦截径流,植树则有助于固定土壤,③处位于鱼鳞坑上方,是最佳的植树地点,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
本章检测涉及了地理学中的多个核心概念,包括资源的分类、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资源管理策略、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及地理空间分析在资源分布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这些知识点不仅对学生理解地理原理至关重要,也为解决实际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