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修正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将物质生产决定论改为物质生产制约论。之所以只是制约而非决定,在于物质生产或横向或纵向地外在于其他领域,其他领域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只有进入到这些特殊的规律之内物质生产才能发生影响。但由于他用词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对1859年之后文本中论及经济的决定作用的地方都应该理解为制约,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的根本宗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卡尔·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重要文献,其中他对物质生产的作用进行了修正,从原来的“决定论”转变为“制约论”。这一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理解的深化,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因果决定,而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早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物质活动决定其他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这里的“决定”并不意味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物质生产状况的一致性。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和人类繁殖自始至终并存,它们之间不是时间上的前后因果,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社会状况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然而,随着马克思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他意识到“一致”的概念并不完全准确。例如,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小资产阶级的例子,揭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并不总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完全吻合,即意识并不完全由物质生活条件直接决定。这表明,物质生产虽然对其他领域有深刻影响,但不能简单地决定它们,而是与其他领域内在的规律相互制约。
物质生产制约论强调,物质生产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进程,但它必须遵循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特殊规律。例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决定,而是相互作用。经济条件为上层建筑提供了可能性,但上层建筑的形态、发展和变革还受到法律、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内在逻辑影响。
这一理论修正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醒我们在分析社会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兼顾其他领域的特殊规律。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理解社会变迁需综合考察各个层面,避免简单化经济决定一切的机械论观点。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物质生产制约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过程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既要看到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他社会领域的自主性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