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N架构感知环节的异构特性决定了它的开放、分层和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结构。研究人员在描述物联网的体系框架时,多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泛在感应器网络体系结构作为基础。该体系结构自下而上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传感器网络层、泛在传感器网络接入层、骨干网络层、网络中间件层和USN网络应用层。在谈到具体的时,一般传感器网络层和泛在传感器网络接入层合并成为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负责采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数据。骨干网络层在物联网的应用当中是互联网,那么将被下一代网络NGN所取代。而物联网的应用层则包含了泛在传感器网络中间件层和应用层,主要实现物联网的和管理。架构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M2M技术委员会给出的简单M2
物联网,或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一种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紧密结合的网络体系,其中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FID技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取或写入数据,无需两者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这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使得物联网能大规模地收集、传输和处理环境数据。
物联网的架构通常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T提出的泛在感应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 USN)体系结构。这个架构由五个层次构成:
1. **传感器网络层**:这是物联网的基础,由分布广泛的各类传感器组成,如RFID标签,它们负责收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位置等。
2. **泛在传感器网络接入层**:这一层负责将传感器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到更高级别的网络。它可以包括各种接入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等。
3. **骨干网络层**:物联网的骨干网络,通常对应于现有的互联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 NGN)将会替代这一层,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4. **网络中间件层**:作为物联网架构的桥梁,中间件层处理从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整合和分析,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5. **USN网络应用层**:这一层包含各种具体的应用和服务,如智能城市、智能家居、资产管理等,实现了物联网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在RFID技术的运用中,它常被集成到感知层,收集物体的身份、状态等信息。例如,RFID标签可以用于库存管理,实时追踪物品的位置,优化供应链流程。
在技术标准方面,物联网的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国际和行业标准来确保互操作性和数据安全性。例如,感知层的IEEE 802.15.4标准定义了Zigbee通信协议,智能仪表则遵循CeneLec标准;网络层有ETSI的M2M通信标准和CEN的智能仪表网络层协议;应用层则涉及Zigbee联盟、W3C等组织的标准。
此外,国际电信联盟第13研究组制定了物联网的首个全球性总体标准Y.2060,该标准由中国主导,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要求、参考模型等,对物联网的全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RFID技术与物联网的架构和技术标准紧密相关,共同构建了一个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复杂网络,推动着智能化应用的广泛发展,从制造业的“工业4.0”到物流领域的自动化,都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高效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