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N,全称为K-Nearest Neighbors,是一种非参数监督学习算法,常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关注KNN在分类问题上的应用,特别是在Python环境下的实现。 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一个样本的类别可以通过其最近邻的样本来决定。具体来说,对于一个新的未知类别的样本,KNN算法会计算它与训练集中所有样本的距离,然后找出最近的k个邻居(k为预设的整数值)。根据这k个邻居中出现最多的类别作为预测的类别。 在Python中实现KNN算法,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预处理: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在KNN算法中,数据标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代码所示,`normData`函数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减去每列的最小值并除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使得数据的每个特征都在0-1之间,避免了不同特征之间量纲差异导致的影响。 2. 计算距离:KNN算法中,样本间的距离是关键。这里使用的是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公式为 sqrt((x1-y1)**2+(x2-y2)**2)。在Python中,可以利用numpy库计算两个样本之间的欧氏距离。 3. 寻找最近邻:`distSquareMat`计算了每个样本到测试点的距离平方,`distSquareSums`求和后取平方根得到实际距离。`argsort`函数用于排序,找到最近的k个邻居。 4. 类别统计:对于找到的k个邻居,`labelCount`字典用于统计每个类别的出现次数,`sortedCount`则按照出现次数从多到少排序。 5. 预测类别:返回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作为预测结果。 在给定的例子中,我们用价格和销量两个特征对商品进行分类。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用kNN函数计算未知商品(300,80)与训练集中商品的距离,选取最近的k个邻居(假设k=3),最后根据这3个邻居的类别判断未知商品的类别。这个例子展示了KNN算法在多维度数据中的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KNN算法虽然简单直观,但也有其缺点。比如计算量大,特别是在大数据集上;对异常值敏感;以及需要选择合适的k值,k值的大小会影响分类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如网格搜索法(Grid Search)来优化k值,或者使用更高效的KDTREE(kd树)数据结构来加速近邻搜索。此外,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还需要进行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和模型调优。
- 粉丝: 5
- 资源: 956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