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什么都写规范,人人都写规范,什么任职、绩效、技术等级都看规范。(大公司用
KPI 来引导,容易搞成“运动”)。大家都不分青红皂白的遵循“规范”。当时,原理图
评审的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规范就是这样写的”,这里面有一些问题:
1)写规范的人不一定水平高,或者写得不细致,如果出现错误那就更是害人了。
2)规范有时抑制了开发人的思维,什么都按照规范来,不一定适合实际的设计场
景;例如我需要低成本设计,但是规范强调的是高质量,就不一定适用。
3)有了规范之后,也会导致部分开发人员不思考,例如晶振要求在 50MHz 以上,放
pF 级的电容进行电源滤波,而低于 50MHz 的时候不放电容。大家都不想为什么,自然也
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内容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试验结果、仿真结果、还是有案例,并没有
详细的描述;再例如网口变压器防护,室内室外,按照各种 EMC 标准的设计要求直接照
着画就可以,但是很少有人想为什么,也不知道测试的结果怎样,等实际碰到困难时就束
手无策了。的确,这样简单的规则形成的规范,有的时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但是规则越僵化、思想越退化,这是必然。
4)有些器件的选型,不适合写规范,因为器件发展太快,有可能等规范写好,器件
都淘汰了。例如:在 X86 处理器进入通信领域了之后,处理器选型规范就显得多余。
规范确实能带来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用规范来约束。硬件工程师要能
跳出“参考电路”、跳出“规范”,从原理思考问题和设计。
正是由于我在第一份工作主要做技术预研项目,虽然电路复杂度没有那么高,但是做
的往往都是一些行业空白、需要寻找技术断裂点的工作,所以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工作习
惯。看到一堆规范的时候,往往希望了解制定该规范的依据、制定归档的思路和规范涉及
的原理。时间久了,随着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备,了解到电子元器件的微观结构,物理原
理。在硬件的知识架构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用物理原理去解释工程规范的思维方式。
评论0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