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文件内容,这份报告详细探讨了2020年36家上市银行在声誉管理方面的表现,从而为银行界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估体系。报告以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来量化不同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上的表现。以下是对报告内容的详细解析:
1. 评价模型及整体情况
报告首先介绍了“上市银行声誉管理水平评价体系”,该体系旨在量化评估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包含五个一级指标:行政处罚、第三方投诉、负面舆情、主体评级、财务指标,最终细化至110多个维度进行量化处理。此评价体系不仅仅覆盖了传统监管指标,如行政处罚和财务指标,还包括第三方投诉、负面舆情等动态指标,从而对银行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2.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声誉管理水平分析
报告将上市银行划分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四个类别,并对各自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农商行整体表现最为优秀,平均得分最高;而国有大行整体得分稍低于平均水平,但邮储银行作为特例,声誉管理水平达到A级,是国有大行中的佼佼者。股份制银行普遍得分略低于国有大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是其中表现较好的两家。城商行整体得分介于股份制银行与农商行之间,但受到一些负面事件影响,导致个别银行得分下降。特别是贵阳银行,因为财务问题和定向增发受阻,声誉管理水平被评为最低等级B-。
3.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报告强调了银行声誉风险的重要性,并指出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银行风险点被媒体放大,容易形成声誉风险事件,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难度和重要性都在不断提升。银监会在2009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主动、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
4. 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指标
报告中的评价体系包含以下主要指标:
- 行政处罚(占25%权重):反映银行及其员工受银保监及央行系统处罚的情况,包括处罚类型、次数、金额等。
- 第三方投诉(占20%权重):基于聚投诉平台的数据,对银行的投诉总量进行评价。
- 负面舆情(占25%权重):关注网络媒体上关于银行的负面报道,并根据报道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 信用评级(占10%权重):参考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新世纪资信等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及其变动。
- 财务指标(占20%权重):主要评价银行的不良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
5. 具体案例分析
报告中列举了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因为“原油宝”和“池子流水”事件,在社会上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导致评价结果相对较低。这表明个别事件对银行声誉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声誉事件对银行综合评价的影响。
总结来说,这份报告通过详尽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上市银行的声誉管理水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强调了声誉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报告还特别指出,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银行需要采取主动和有效的措施,以应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通过这份报告,相关银行可以得到自己在声誉管理方面的评分和排名,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