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部分主要涉及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等相关知识。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1.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是一种编程范式,强调程序的清晰性和可读性,主要包括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三个原则。自顶向下是从整体到细节的规划;逐步求精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模块化则是将程序分解为独立的功能模块。
2. 耦合度和内聚度:耦合度衡量模块间的关系紧密程度,高耦合意味着模块间相互依赖性强;内聚度则表示模块内部的凝聚程度,高内聚表示模块功能集中,独立性强。
3.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验证和确认软件质量的过程,应由独立于开发团队的人员进行,且测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
4. 数据结构:栈遵循“后进先出”原则,常用于实现递归、函数调用等场景。
5. 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线性链表是线性表的链式实现,而栈和队列是特殊的线性结构;双向链表和二叉树是非线性结构。
6. 二叉树遍历:后序遍历顺序是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
7. 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满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数量可以通过公式2^(h+1) - 1计算,其中h为高度,所以是2^8 - 1 = 255。
8. 实体集联系:在关系数据库中,“商品”与“顾客”间的联系通常是多对多,因为一个顾客可以购买多种商品,反之亦然。
9. E-R图:矩形表示实体,椭圆表示属性,菱形表示联系。
10. 数据库相关概念:DB是数据库,DBS是数据库系统,DBMS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S包含了DB和DBMS。
11. 数据模型: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关系和网状模型。
12. Access数据库系统:Access不仅具备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还能创建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具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
13. Access对象:表、窗体、查询和报表是Access的主要对象,而文件夹不是。
14. 表的组成:表由字段和记录组成。
15. 数据表视图操作:可以在数据表视图中修改字段名称、删除字段,但不能修改字段类型。
16. 数据类型:数据类型决定了字段能包含的数据种类。
17. 窗体设计:根据描述,应使用B选项设计视图,将文本框tName的值作为查询条件。
18. SQL查询:等价的SQL语句是A选项,通过子查询获取平均分数并进行比较。
19. 查询筛选表达式:B选项的表达式与查询设计器的筛选功能相同,表示筛选出综合成绩大于80且小于90的记录。
20. 查询结果:查询返回的是不包含80至90分数段的记录。
21. 多字段排序:按从左向右优先次序依次排序。
22. 命令按钮事件:应选择"事件"选项卡设置单击鼠标时的动作。
23. 控件数据源设置:应设置控件来源属性。
24. 报表计算:统计报表中某个字段的全部数据,应放在报表页眉/报表页脚。
25. 窗体事件:加载窗体时,首先触发的是Load事件。
26. 数据访问页:数据访问页是一个网页形式的数据展示和交互界面。
27. 宏组目的:宏组用于组织和管理宏,提高宏的可管理和可重用性,使得复杂的宏操作变得更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