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要]利用基于“用户画像”原理的信息化审计手段辅助审计工作开展,可以灵活定制信息
化审计模式,支持日常审计业务工作,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实现审计结果自动评价,进而完成
审计数据的挖掘分析,为相关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内部审计 用户画像 信息化 审计模式
一、“用户画像”原理与洞悉审计需求
信息化审计是在审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深入应用信息系统。信息化审计具有客观性、
重在应用、开放性、全员参与 4 个原则以及宏观性、预见性、建设性3 个特性(见图 1)。
用户画像是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作为实际用户的虚
拟代表,用户画像所形成的用户角色需要有代表性,能代表产品的主要目标群体。简言之,用
户画像是根据用户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用户模型。
构建用户画像的核心工作即给用户贴“标签”,而标签是通过对用户信息分析而来的高度精练的
特征标识。
基于“用户画像”原理的信息化审计模式,涵盖审计对象的多维度数据信息,并源于数据,
高于数据,可定制服务。采集数据、群体定量统计分析,剖析原有审计对象属性,根据其核心
业务、资产规模、服务区域等属性,找出不同类型审计对象需求,进一步具象信息化审计模
式,精准推送反馈,最终形成信息化审计成果应用。
用户画像主要目的是让企业挖掘已有的数据价值,利用数据画像技术找到目标客户和客户
潜在需求,进行产品推销和设计改良产品。基于“用户画像”原理的信息化审计模式可以使审计
对象更加聚焦、更加专注。审计对象的标签越多、越清晰,越能解决企业核心问题,可以细分
审计对象,提供定制化审计方式,更符合信息化审计需求,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信息
化审计的大数据应用逐渐成熟,核心业务、资产规模、服务区域、组织机构、人员组成等信息
获取愈发快捷。区分审计对象,并为其定制审计方式,成为信息化审计的必然选择。
构建基于“用户画像”原理的信息化审计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共享审计数据资
源,形成“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它包括“审计
用户画像”“审前测评系统”“审计资源数据库”“审计数据处理中心”“审计结果评价指标框架”等 5
个部分(见图 2),极大地提高了审计项目作业时间、审计问题精准与审计项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