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文章探讨了法治与人治的概念,指出法治实际上是“人依法而治”,强调法律的执行依赖于人的权力。同时,文章区分了礼治与法治、人治的区别,指出礼治是乡土社会秩序的主要维持方式,它依靠的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而非法律。
【知识点二】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由“礼”来维持,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模式。礼的维持力量来自于教化和人们的主动服从,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礼治的形成需要传统能够有效应对生活问题。
【知识点三】法律与礼的不同在于,法律依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人们可以逃避法律,而礼则内化为个人习惯,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因敬畏传统而遵循礼。
【知识点四】在乡土社会中,由于环境稳定,传统礼俗足以应对生活问题,因此可以通过礼治维持秩序。但当环境变化,传统失效时,就需要法律来协调团体合作,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法治”。
【知识点五】法治和礼治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情态,法治往往对应着现代社会,而礼治则常见于乡土社会。然而,礼治并不能等同于个人好恶的统治,它是整个社会历史传统在维持秩序。
【知识点六】文章通过对“人治”“法治”“礼治”的比较,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和秩序维持机制,澄清了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误解,尤其是指出礼治并非自动形成,而是经过教化过程成为人们主动服从的传统。
【知识点七】文章引用孔子关于礼的论述,进一步阐述礼的养成并非本能,而是需要通过自我约束和教化,强调礼治的主动性与传统性,从而反驳了将礼治视为本能或天意构成秩序的观点。
【知识点八】文章分析了在传统效力无法保证时,社会需要转向法治来维持秩序,这表明法治和礼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传统是否适应现实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乡土社会中秩序维持的机制,强调了礼治与法治的区别,并对“人治”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无论是法治还是礼治,其背后都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