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
10.7500
/
AEPS20130719005
微电网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法及评价指标
谭兴国
1
,
2
,
王
辉
2
,
张
黎
2
,
邹
亮
2
(
1.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河南省焦作市
454003
;
2.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山东省济南市
250061
)
摘要
:
复合储能在微电网功率平衡
、
平滑可再生能源波动
、
提升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多重作用
,
针
对包含光伏发电
、
风力发电和典型负荷的微电网
,
提出一种合理配置复合储能容量的方法
。
针对复
合储能优化配置
,
以装置成本最低
、
功率匹配最佳
、
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平滑度最好建立复合储能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
采用自适应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复合储能多目标函数最优解
;
针对子
目标函数权重系数的确定
,
提出目标函数适应度离差排序法
;
提出了定量评估微电网储能多目标优
化效果的参数指标
,
并以此为依据
,
对比了微电网内蓄电池单一储能多目标优化与复合储能多目标
优化结果
。
最后
,
通过
MATLAB
编程进行实例验算
,
验证了方法的合理
、
有效性
。
关键词
:
复合储能
;
微电网
(
微网
);
多目标优化
;
离差排序法
;
评价指标
;
粒子群算法
收稿日期
:
2013
-
07
-
19
;
修回日期
:
2014
-
01
-
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51107068
);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
助项目
(
2012M511023
);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
放课题
(
LAPS13017
)。
0
引言
不同于传统电网
,
微电网中的微电源等装置大
多基于逆变器或小容量发电机
,
系统惯性小
,
阻尼不
足
,
不具备传统电网的抗扰动能力
[
1
]
;
在微电网中
,
光伏发电
、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随机
性
、
负荷的随机投切
,
以及微电源的离网
、
并网等过
程给系统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
引起
电压和频率波动
,
甚至系统失稳
[
2
]
。
储能装置通过
功率变换装置可实现功率的四象限灵活调节
,
实现
微电网内有功和无功功率的瞬时平衡
,
提高了系统
稳定性
[
3
]
。
由于储能系统的作用
,
微电网可实现微
电源和负荷两组不相关随机变量的解耦
,
有效削弱
风电和光伏发电等间歇性能源对微电网的负面影
响
。
此外
,
储能还是微电网定制电力技术的物理基
础
,
能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
、
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
多种要求
。
受限于储能技术的发展
,
目前尚不具备某单一
形式储能
,
同时满 足能 量和 功率 的要 求
,
且技 术成
熟
,
成本可接受
;
考虑到不同储能的特点
,
宜发展多
元复合储能技术实现不同储能的优势互补
,
最大限
度地发挥储能技术的性能
。
目前复合储能多由能量
型储能
(
以电池类为主
)
与具有快速响应特性的功率
型储能
(
如超级电容
、
飞轮储能等
)
构成
。
围绕复合储能配置
,
文献
[
4
]
提出基于机会约束
规划的混合储能优化配置方法
,
但其仅是成本最低
的单目标优化方法
;
文献
[
5
]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对
复合储能平滑风电场中的功率波动进行优化
,
但其
应用范围限于风电场平波
;
文献
[
6
]
利用复合储能平
抑风光联合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在不同时段内的波
动
,
阐述了复合储能控制方法和参数设计
,
但未考虑
储能多种目标同步优化技术
;
文献
[
7
]
提出基于成本
分析的混合储能优化配置方案
,
但止于单目标优化
;
现有复合储能应用多集中在储能控制方法和就某一
单目标进行容量优化
,
较少考虑针对复合储能的多
目标控制及求解算法
。
文献
[
8
-
10
]
提出了混沌多目
标遗传算法
、
粒子群算法
(
PSO
)
等多目标优化算法
,
但对象并非储能装置
,
而是整个
(
微
)
电网
。
另外
,
上
述复合储能优化都未能提供定量评估优化效果的指
标
,
也缺乏单一储能与复合储能优化配置的对比
,
难
以对优化结果进行有效评估
。
本文以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组成复合储能应用于
微电网
,
建立复合储能的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
;
针
对目标函数权重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函数适应
度离差平均值排序的方法
;
应用自适应权重
PSO
获
取复合储能最优解
;
提出了定量反映可再生能源波
动系数和微电网功率平衡程度的储能优化性能指
标
;
并就微电网内单一储能和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
效果进行了对比
。
1
微电网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建模
本文中微电网配置如图
1
所示
[
11
]
,
包含风力发
电
、
光伏电池及微型燃气轮机作为可控微源
。
复合
—
7
—
第
38
卷
第
8
期
2014
年
4
月
25
日
Vol.38
No.8
A
p
r.25
,
2014
- 1
- 2
- 3
- 4
- 5
- 6
前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