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提到的是福建省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在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的期中联考试题,这是一份考试文档,包含了历史学科的选择题和可能涉及的知识点。
【部分内容】中展示的是试题的部分内容,这些题目涵盖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历史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变迁、汉代思想流派的地位、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以及清代的社会风气等多个历史知识点。
1.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体现了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的现象,这表明了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和思想解放的氛围。
2. 三种思想态度分别对应孔子的儒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对社会变革的不同看法。
3. 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即政治秩序应与天道一致,同时主张限制君权,体现了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与创新。
4. 东汉中兴时期的儒者气象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地位的上升,这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关。
5. 表格显示儒家作品篇数显著增加,反映了儒学在西汉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6. 朱熹的言论体现了理学对于人欲的界定,他区分了天理与人欲,主张合理的欲望是天理,过度的欲望是人欲,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7. 朱熹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这是宋代理学的高峰。
8.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评君主专制,提出“新民本”思想,这与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9. 清代袁枚的行为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和理学权威的动摇。
10. 材料中的“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与明清之际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相符,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1. 黄宗羲等人主张“复封建”,意在批评当时的中央集权,寻求地方权力的平衡,以解决社会问题。
这些试题涵盖了从战国到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涉及政治、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变迁。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动因和文化背景,从而增强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知。